如何借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施创新教育
2020-12-07禹丹阳
禹丹阳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左卫镇乔家房中心校,河北 张家口 076181)
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课堂为阵地,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随着教育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教师传统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不协调已经凸显了出来。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换,用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南,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为创新教育创造客观条件。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新课改、新课标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树立“发展潜能、培养特长、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观。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的师德尊严思想和做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思辨力。新时代的教师应树立“规范教育行为、倡导平等理念、注重品德修养”的平等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全面教育观。
(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用好教材,完善教学
教材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案。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不应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而应深入研究教材,活用教材,超越教材,诱发学生们进行创新思维。
(一)认真研读
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教师要读懂教材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读出教材承载的厚度和深度。首先,要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其次是从教材的局部知识中把握好整体的知识体系;再次是从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读出无形的思想,细心体会编者的意图,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灵活运用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是死的,教师要有创造性地用,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科学精神,融入地方特色,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选取更好的内容,对其进行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我们的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三)努力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够拓展教材,创设出学生乐意参与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收集、查询教材中没有的信息,以便能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那么,他们将会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变,同时他们的智慧、心灵和双手将会得到满足和长足的发展。
三、激发兴趣,培养意识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要用兴趣来吸引学生思考、探索、创造。
(一)形象类比,易于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应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恰当地使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迁移,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二)媒体辅助,吸引注意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往往不容易集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播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能揭示主题,增加直观教学效果,又能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三)作品欣赏,跃跃欲试
学生对老师展示的作品、范例很感兴趣,通过直观的欣赏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此优秀的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不等欣赏结束就跃跃欲试了。
四、建构环境,塑造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能够自主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使他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学生的创新性行为与课堂教学氛围密切相关,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产生创造性学习行为,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和谐、探索创造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能愉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
(二)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上机操作的时间。在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教师还要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
(三)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要不断地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勇气和创新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在不断地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时,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创新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依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从教学中发掘富有激发创造性的内在因素,并将它巧妙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中,以此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