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2-07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3)
引言
关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的讨论是始于1970年。作为一种全球现象,它给监管机构,行业和政府带来了压力。从1980 年开始,如何看待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变化就已浮出水面,环境责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和环境组织的要求。环境工程管理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一门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由于诞生的较晚,环境工程管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也是本次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环境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工程管理意识不强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应使发展过程成为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要素。生态系统的退化或破坏会影响社会的生活质量,因为它会减少大自然可以为人类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更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增长逻辑因无法确保子孙后代的福祉,它耗尽了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这些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消耗了高于其再生和同化能力的水平。因此,必须在意识上强化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尽管环境公共机构扮演监管者和新的环保态度推动者的重要角色。特别是人口众多,经济更好的城市,已经有积极的环境政策以及机构的支持。另一方面,许多总体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这类城市,尚未完全注意他们可能面临或将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总的来说,人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因此,他们没有采取有效行动来预防此类问题。
(二)环境工程管理不够规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同一等式的一部分,因此是不可分割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并在历史过程中产生了知识和社会价值,因此他们也有能力在自然支持的基础上永久采取行动,改变其特性并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造成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环境问题的本质,仅仅驱动分析和反思的过程以导致对这种关系的所有复杂性的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规范以反思和构建能够克服环境问题的公共环境管理。一旦管理不够规范,势必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等问题,最终引发二次污染,或者环境工程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缺乏
环境工程管理是一门多学科共同参与且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对于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也极高。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稀缺、环境工程管理人员待遇欠佳以及市场对于环境工程管理的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导致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稀缺,表现为人才储备不足、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
二、解决环境工程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不仅是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实际上构成了共同的利益,因此具有社会地位。但是,使用环境可能会引起利益冲突,并造成公共损失。环境工程管理旨在使用高效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这种增长,以便利用自然界的生产和/或减少环境变化对社区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给定环境影响的扩展可以实现冲突中的多个社会参与者。因此,环境工程管理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就显得越发重要。具体来说,除了继续加大对于环保主题的宣讲之外,还需要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提升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
(二)健全环境工程管理机制
实际上,环境工程管理包含三种不同影响程度的机制:控制,主动重用,再制造和回收产品和材料。健全的环境管理策略由该领域执行管理人员的主导范式观点所塑造。强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识别策略。因此,组织应因其外部环境而更改为被动-主动实体。必须实施各种策略来纠正现有的环境状况,通过尝试管理外部环境而成为主动进行更改的实体。可以依靠其资源和创造力减少环境不确定性和依赖性的手段。以建筑垃圾为例,建筑行业是全球废物产生的最重要贡献者之一,不将建筑垃圾运至垃圾填埋场会导致广泛的环境后果,包括:土地退化,栖息地破坏,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以及甲烷释放。改善建筑垃圾管理的环境,记录材料类型和数量,并遵守现场和场外废物管理。
(三)加大环境工程人才培育
现阶段,我国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稀缺,这也是影响环境工程管理问题丛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解决环境工程管理问题,就必须解决我国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各级高校要确实的将环境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重视,并且,引进相关高素质教育人员,以此来丰富我国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其次,提升我国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薪资待遇,避免人才流失;最后,鼓励社会在职人员自主学习环境工程管理知识,丰富环境工程管理人才储备,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环境工程管理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但是,不能否认环境工程管理的重要程度,同时,更需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提升环境工程管理意识,落实环境工程管理相关制度,培养环境工程管理人才,以此来确保环境工程管理为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