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的新特征及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2020-12-07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2020 年4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10—39 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1.6%,其中20—29 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1.5%”。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使得青年亚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新变化。
一、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的新特征
青年往往以不同于主流文化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但被青年群体广泛接受的青年亚文化,其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和文化价值体系都表现为不同于主流文化的表象。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存在和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一)抵抗色彩减弱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体对象不再是互联网中的边缘人群,而是互联网中的活跃人群,他们在互联网上了解到青年亚文化,并且加入其中。他们在社会中往往分散各地,有着不同的职业和生活背景,是个人兴趣爱好将他们聚在一起,暂时还没有呈现出阶级性和特定的政治诉求,没有表现出对当前政治和主流文化的强烈抵抗和反叛的精神。
(二)娱乐化色彩明显
互联网媒体往往是作为人们放松生活的方式,大众在互联网下可以暂时放下社会具体身份特征,借助互联网媒体平台可以在一个没有亲戚朋友的环境下轻松发言,因此内容难免具有不正式性和娱乐性的倾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也呈现着这种特征。新媒体下的“弹幕文化”,即为典型。观众借助弹幕,在观看视频时同时发表评论,往往选择发表有趣的内容,消解电视剧严肃或紧张的气氛。
(三)虚拟性特征明显
青年亚文化以互联网作为传播、交流、发展的新平台。匿名性和虚拟性特色显著的新媒介,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表达的自由通路,而自由表达则始终是青年亚文化得以生产和传播的基本前提,青年在表达时所产生的胆怯、害羞、怕露怯的心理在虚拟的平台下得以缓解,可以避开成人家长同辈群体审视的眼光而勇敢自由地表达自我。
二、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传播的特征
能够通过以收音机、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表达的方式、范围、内容以及群体的范围有限,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和辽阔的生存空间,青年亚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得以大范围的传播发展。
(一)快速化和广泛化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个热点的出现可以同时呈现在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眼前。青年亚文化主体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声,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并被广大的网民看到。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吸引的对象不再是一个街区,一个社区、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的人都有可能接触到此类青年亚文化,为成为这类青年亚文化中的一员做了传播准备。
(二)片面化和局限性
新媒体有着自生的传播特点,新媒体平台为了留住用户或为了给用户更好的上网体验,他们会根据用户的游览历史,分析用户的爱好,从而为用户推荐相似的内容,在长此以往的信息接收中往往导致信息茧房,某些用户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爱好引导,仿佛是被困在了茧室之中,难以接收到喜好以外的内容。
(三)创生性
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媒体,他们在互联网上有较大的话语权,正如“丧文化”的发展,媒介将新“佛系+”概念引入公众视野并运用成熟的传播机制,广泛吸引大众阅读,从而将精心准备的内容呈现在公众眼中,加之“佛系+”的造词模式形式简单,内涵生动,具备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和病毒式传播的条件。“丧文化”因此席卷互联网,在青年群体中得到巨大的相应,一个新的青年亚文化就在媒体的手中产生。
(四)信息去中心化
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创生出青年亚文化新的表达方式、交流习惯以及沟通用语。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量,需要在极短的标题中用最激烈的方式表达其报道的内容,从而导致对信息传达的差异性、片面化。在互联网下的用户需要在追求表达的快速性,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用解构后的语言消解严肃的氛围,导致偏离原本的信息。
三、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往往具有巨大的热情,他们热衷于关注社会热点,具有极强的个人意识、追求个性鲜明,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没有生活负担的压力,有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学生往往借助青年亚文化中表达自我,追求个性。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批判创新能力
青年亚文化作为对主流文化的补充,有着更加丰富和多种多样的内容,他们为大学生观察和理解世界提供了多样化的角度和不一样的方法。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青年群体,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参与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积极推动青年亚文化的创生,大学生借助青年亚文化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锻炼他们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
2.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缓解压力释放自我
相较主流文化而言,青年亚文化更加丰富,青少年在青年亚文化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归属。借着互联网的隐蔽性,用户可以在一个没有社会身份期待中用自己喜欢的角色释放压力,有的青年亚文化作为青少年的生活补充,可以在闲暇时刻放松自我。
3.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参政意识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的人群,世界对于他们而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青年亚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张扬个性,其实更多的是给予他们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的途径。在热点事件上他们敢于发声,用主动的姿态去引导舆论,针对某一社会问题往往能够针砭时弊的指出不足,然后积极的献言献策。
(二)消极影响
1.容易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青年亚文化强调个人意识,对主流文化有着反叛和消解作用,在青年亚文化的过度影响下,也有可能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意识强烈,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感淡泊,对社会、集体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容易使学生做出非理性行为
青年亚文化强调身份的认同,它们会选择在一定的服饰或行为习惯,但有时会矫枉过正。正如“汉服”“洛丽塔”等以服饰打扮来展示自我的亚文化,她们在内部对服饰有着严格规定,不能容忍别人穿山寨衣服,如果有人因不了解而买了山寨版本的,其他人对其称呼为“穿山甲”等名称,对他人进行侮辱。
四、应对青年亚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态度上尊重弥合,长善救失
文化的发展都有其社会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奠定了青年亚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青年亚文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主流文化的内容,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为主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他的发展给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情绪发泄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窗口。对待青年亚文化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要用尊重和包容的心态面对青年亚文化,在保持青年亚文化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积极引导它与主流文化对话。其次积极化解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有所选择,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进行交流,同时避免矫枉过正。
(二)内外机制共同发力
1.大学生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提升信息素养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相比于传统媒介,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获取与制造成本更低,信息良莠难辨,而同时现实中青年大学生对信息识别、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次青年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要提高自身运用网络的能力,包括获取、识别、选择、辨析和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以及加工、创造信息的能力,增强在复杂网络形势下的辨别力、批判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掌握运用网络的主导权,避免和克服网瘾。
(2)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当前文化发展不断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各种腐朽文化借助新媒介其伪装性、隐蔽性更强,因此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双文化鉴别的眼睛。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的自觉性,在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化兴趣,提升眼界和审美水平。利用闲暇时间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充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2.媒体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净化媒体圈层
媒体是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的主体之一,一方面作为网络平台提供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媒体所具有的创生性也在引导着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媒体的道德意识面临着极大挑战,在传播青年亚文化时,他们往往会为了片面追求点击率,刻意制造一些低俗的亚文化,获取利益。因此媒体要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媒体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过滤消极的负面的信息与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成立行业协会,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监督自身的运行和发展,净化媒体圈层。
(三)多元主体共同承担
1.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尊重青年亚文化的前提是要尊重青年的想法,其次是理解青年人的利益诉求,学会倾听。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的诉求,尊重孩子的合理表达和行为方式。家长要积极去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减少与孩子的心理隔阂,注重家风建设。
2.学校的主导性作用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创造开放包容、理性求实的文化氛围,加强班集体学风建设。其次发挥隐性课堂的影响力,建设更加科学民主的校园文化制度。最后高校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文化产品,利用新兴媒介创新思想政治的教育载体,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和新媒体环境中占领主阵地,把握教育主导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的信息运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3.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保障作用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要积极发挥国家的保障作用。第一、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积极发挥国家媒体的影响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第二、国家有关部门应推出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的内容。第三、国家要完善自媒体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规范自媒体运行,完善自媒体监督审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