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农村女性能力脱贫的可行性分析

2020-12-07李梁

赢未来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效能群体

李梁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女性贫困不仅是物质贫困,更深层次的是社会性别下女性发展能力的缺失和被剥夺。可行能力分析为我们介入农村女性脱贫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物质贫困不是真正的贫困,真正的贫困是在物质的遮挡下可行能力和发展信念的缺失。因此,要从能力角度入手,充分发挥女性的“半边天”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女性脱贫,顺利走完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 增能理论阐述

增能理论认为能力不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增能就是在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让人有更大、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挤压和排挤;社会环境中存在一些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障碍可以改变;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合作关系。增能理论从增强能力的角度入手,着眼于对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女性能力脱贫的优势

2.1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巧和专业伦理的职业,具有一套完整的介入体系,配合优势视角、女性主义理论、增能理论等专业的理论知识,为贫困女性群体提供专业化、一条龙式的服务。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核心,以“助人自助”为目标,保证了助人活动的纯洁性和有效性。助人活动中所秉持的平等、非批判、保密等原则也使得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贫困女性群体时,始终与案主保持平等而非上下的关系,更好的融入贫困女性所处的环境中,帮她们放下心中芥蒂,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做出合理化的改变。

2.2 社会工作的灵活性

灵活性一方面体现在社会工作者能灵活的运用不同方法和技巧服务于有需要的群体。介入活动中,我们既可以为受压迫的女性个体提供个案辅导,对个体进行增能;也可以对“失志”女性群体提供小组辅导,改变她们群体性被动的现状;既尊重每一个案主的个性,满足她们个性化需求,同时又对共性的问题加以改变。

3 农村女性可行能力缺失和被剥夺的表现

3.1 发展的主体意识不足

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给男女两性的区别添上了不合理的烙印,即使在崇尚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传统的性别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文化的影响下,农村女性大多缺乏发展主体意识,她们认为女性的本职就是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而养家糊口是男人的工作,跟女人无关。因此她们认为发家致富不是女性该想、该做的事情,甘做男人的附属品。

3.2 自我效能感低

女性在长期的历史压迫下,惯于自身被打上弱势群体的标签,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认为“我一个女同志能有什么办法”、“这种事只能男的干,我们女的可干不了”。这种负面经验所导致的低自我效能感直接约束和限制了女性能力的发挥,在贫困面前易产生无力感,从心理上否认了自我能动性。

3.3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不足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不足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就业上。由于重男轻女以及资金不足,家中的受教育机会都让给了男性,女性几乎接受不到教育。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女性的任务就是要传宗接代,生儿育女,无需学习。也有很多农村女性想要摆脱现状,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天单一枯燥的农事和家务让她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被剥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身人力资本不足,没有文化和技能加之社会性别的歧视,劳动力市场对这类农村女性的需求是非常消极的。

3.4 群体性思维下集体脱贫观念淡薄

农村女性常常一起劳作,一起照顾孩子,一起洗衣做饭,娱乐休息的时候更是聚在一起家长里短。长期生活在这种“抱团群居”环境中,她们的思想观念会趋于一致,形成一种群体性思维。在脱贫工作中,这种抱团行为表现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群体性被动和集体观念淡薄,她们很难迈开第一步,因为谁都不愿做“出头鸟”,怕遭到其他人的耻笑和排挤,反而将积极主动的人视为异类,被认为“不务正业”和“异想天开”。集体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4 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农村女性能力提升的措施

4.1 进行宣传教育,培育志愿者骨干,唤醒农村女性发展的主体意识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意识的产生是农村女性迈向两性平等、实现脱贫的第一步。只有先纠正意识贫困的问题,才能从由内而外的激发出女性脱贫的动力。根据认知理论,人的不当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和理性思维的缺失,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正确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模式,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理性的指引。农村女性发展主体意识不足是由于长期形成的错误的男女观念导致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视听教育的方式,定期召开思想动员大会,纠正农村女性在男女观念中存在的偏差认知,教育她们女性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发展的客体,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被淘汰。并通过社区内的宣传栏进行标语和板报宣传,耳濡目染,逐渐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动员她们主动脱贫,实现自我发展。

4.2 通过体验活动,增强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

增能理论认为,服务对象自我效能的信念会影响服务对象能力的发挥。社会工作者要灵活运用标签理论,去掉存在于农村女性群体中“我不行”、“我做不到”这样的错误标签,重新标定新的标签。重新标定的过程就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过程。

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低是一种群体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群体辅导辅之以个案服务的方式来增强女性自我效能感。增强效能感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体验学习提高女性面对问题的信心。可运用“现实体验”和“替代体验”的方式来体验成功,增强成就感。“现实体验”作为一种直接激励的方式,通过安排活动让农村女性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到自我能力的发展。社会工作者成立现实激励小组,根据组员的情况有计划的给小组内的女性安排任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并在活动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赞赏她们的能力,以此增强组员的自信心,让农村女性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仅限于相夫教子,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提高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基础上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替代体验”是向农村女性展示优秀女性脱贫的现实例子,在看到与自己相似背景的女性获得成功,会让她们产生同理心,认为自己也能在类似的处境下获得成功,激发她们自我发展的信心,从而起到间接激励的作用。

4.3 增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

增能理论认为,能力不是稀缺资源,是可以不断增加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是非常有潜力的劳动力资源,但是由于早期没有接受到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加之长期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她们的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因此,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去帮助农村女性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身边蕴含的资源,并加以协调和运用,以摆脱当前的不利境遇。

第一,因地制宜,鼓励女性创业,开发属于本地区的特色产品。一方乡土孕育一方文化,很多农村地区的女性都“身怀绝技”,她们在手工艺制造上传承着本地独有的方法,经她们的双手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样貌精美,质量优良,风格独特,颇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社会工作者可以将懂得此类手艺的女性集中起来组成制作团队,同时链接资源,为她们寻找销售渠道,帮助她们将这些手工艺品销售到市面上。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形成一定规模的制造工厂,并倡导更多的本地女性加入其中,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报酬,缓解贫困。

第二,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当地女性群体的从业情况,有针对性的为她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例如有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本地女性投入或有意投入旅游业的人数居多。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开设课堂,培训基本的、实用性强的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以提高此类女性群体的就业机会和择业机会;有些地区盛产农产品,社会工作者则可聘请当地农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为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解答疑惑,补充和拓展她们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她们的农业生产率。

4.4 培养农村女性群体的独立性,改变群体性被动现状

增能理论倡导通过群体行动来提升意识、增强自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巧用“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能够巧妙地利用人们竞争意识,激发个人欲望,在个人与集体的畅谈地过程中激发新观念和创新思维的产生,从而改善群体思维。可利用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设定与脱贫有关的议题供女性群体讨论。作为主持者,社会工作者要引导她们诉说关于脱贫致富的想法,并对表现积极、踊跃发言的人给予表扬和鼓励。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当某个成员的行为受到表扬时,会激励其他成员也想受到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因此就会在农村女性群体中会形成畅所欲言,相互激励的脱贫热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打破农村女性群体传统闭塞的思维模式,而且也在无形之中激发农村女性脱贫的意愿,让她们由群体脱贫意识淡薄转变为群体积极参与脱贫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效能群体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