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北省高职学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20-12-07王翠香聂晓霞叶红生
王翠香 聂晓霞 叶红生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新冠疫情的肆虐,让现行的医疗人才培训模式不能满足新型的公共卫生人才对社会新型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改革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教学系统,加强实践的教学方法,对公共卫生的教学系统进行一系列改革,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实用性的新型公共卫生人员,能够满足疾控系统改革的需要。
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内容概括
第一,公共卫生的内涵,公共卫生具有社会服务的性质,被证明是低成本效果的好的一项公共服务,但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利益的回收周期和社会服务时间都比较长。事实上,公共卫生通常与医疗服务在一般意义上存在差异,必须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解,对公共卫生资源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分配。
其次培养是人才的意义,为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人力保证。
最后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是通过较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更多的人才培养质量来提高。
二、疫情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有关研究很多,形成了各种理论观点。刘成军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出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固化,所培养的公共卫生人才实际处理能力较差,应进行探索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发生了多种规模的传染病和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凸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在公共卫生教育过程中,依然主要培养传统教科书式理论教育的学生适应性和应急能力相对下降,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受到限制。使得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欠缺。由于实际应对公共卫生人员的实践能力欠缺,公共卫生人员在应对紧急公众卫生事件中不能发挥所需的实践水平。很难为社会大众服务。特别是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暴露出公共卫生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基层更为明显。同时,现有的公共卫生人才面对紧急公众卫生事件时应对、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策略
(一)确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公共卫生是医学的一级学科,与临床医学最大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临床医学是个人医学,主要研究个人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公共卫生是集体医学,以个人和集体、已经发病的患者、健康的人、亚健康者、无症状患者为对象。目前,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除了考研外,还包括二级医院、市、县、急救疾病管理中心、保健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多个基层单位,这些机构对毕业生科研能力的要求不高,实践能力也薄弱。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学的研究领域更广泛,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有过强的应对实践能力。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基层,因此,高职院校积极调整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从单纯卫生防疫人员向培养综合性的卫生防疫人员转变,培养兼顾病情管理、防治保健、卫生督导和健康教育及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等复合性综合人员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随着人类病毒和死亡谱的改变,疾病预防控制方式也发生了基本变化,公共卫生和公众医疗人员需要更多的临床和防治专业知识和技术,需要面临更复杂的人群。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进行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定位,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大临床课程(如内科、儿科、流行病学),其他课程适当简化。专业课设置中,过去高职院校的公共卫生专业课以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五门科目(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社会医学等)为基础。在新的课程中,增加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卫生法及其他课程,并增加了公共卫生实务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实务、保健事业管理、医疗伦理及其他选修课,扩大了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相关领域。为公共卫生人才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与拓展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但是,传统公共卫生实践教育过于单一。以环保实验、经典的环境卫生试验为主,对大气环境和水域的有害物质进行主要检测。职业卫生试验主要用于职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人体生物材料的检查。营养实验的主要试验是测定普通营养素含量。这些试验几年没有变化。主要目的是验证实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手工能力,但也对学生创造和发挥不利,但缺乏对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学校在调整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之后,要积极改革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控制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现场管理能力。特别是实践课的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一些实验方法将原理类似的试验课结合起来,减少可验证实验的数量,增加设计、综合性实验以及突发事件实操类的项目数量,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结束语: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改革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的评估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完善高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