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法治教育
2020-12-07彭静
彭静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北台小学,辽宁 抚顺 113008)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以及心理都不够成熟,小学生缺乏安全保护意识。为此,因此,他们需要教师和家长从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形成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教育观。
一、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法治素养,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心理以及生理都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懂得如何区分善恶,很容易使小学生受到各种伤害,也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和攻击。所以,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是必要的,要让儿童接受基本的法治教育.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儿童学会辨别是非,懂得分辨善恶。只要小学生坚持接受法治教育,便会逐渐懂得一些法律知识,也会逐渐学会一些安全防护知识,即使遇到坏人,小学生也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因此,为了将我国建成法治国家,便要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实现依法治国。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普法工作应当从小做起,小学生应该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并能够树立法治意识,学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践行法治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实例渗透法治教育
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对法治教育实现生活化教学,要避免照本宣科。每天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能作为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师在课前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各种资料,针对课堂内容展开多媒体案例教学。例如,三年级《上学路上》这一课程中,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短片,展现给学生,并且询问,你们平时是怎么过马路的?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过马路应该注意什么?然后结合同学们给出的答案进行整理并结合实际进行正确的引导,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走斑马线,在通过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左右行驶的车辆,并且在有红绿灯的路口,一定要等到绿灯的时候才能通行,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的讲解,才能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的重要性,讲文明做到安全出行。
(二)利用情境教学渗透法治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时,小学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有效进行法治教育。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交通法规安全教育时,可以在教室里模拟过马路情景,让学生实际参与到过马路的体验中,在该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识别交通信号灯,掌握过马路的基本安全常识。在进行儿童防拐安全意识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陌生人和目标儿童,一名学生模拟陌生人,利用各种方法引用目标儿童,观察学生在接触陌生人的过程中,是否会被陌生人拐骗,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来具体指导学生一些防拐技巧以及遇到突发情况时的自救技能。在情景创设中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在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中,《大家排好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排队的情景,增加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按先来后到排队是道德要求,在排队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小偷,学生要懂得保护好自身财产,警惕遇到小偷。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创设排队情景,然后教师扮演小偷,观察学生反应。
(三)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网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普及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基于网络,学校、社会、家庭能够共同参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共同保护小学生,并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駕护航。学校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对小学生进行法治宣传,像学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可以成为教师落实法治教育的课堂。同时,教师也可以以动画人物的形式或学生喜欢的人物进行宣传。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安全记心中》中,可以定期开展手抄报活动,让学生自己绘画出法治相关的手抄报,让他们从中吸取知识。还可以在学校定期张贴法治相关的内容,可以随时警醒他们的举止并鼓励他们学习,用潜移默化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教育至关重要,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学校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在课堂以及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种策略,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让小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并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健康安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