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020-12-07王陈霞
王陈霞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东关小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一)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二)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三)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我国的历史绵延了五千年之久,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是无数中华儿女劳动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的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中华民族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传统文化演化而汇集成的,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有的民俗文化。在传统文化不断受到重视的今天,随着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成为了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也将紧随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开展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
中华优秀璀璨文化屹立于中国长达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的滋养,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靓丽源泉。在党的十九大中,国家领导集团高度重视传承并且弘扬中华优秀璀璨的传统文化,尤其强调了要对民族文化有自信。然而,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上也逐渐出现“崇洋”跟风的潮流。广大青少年群体由于价值辨识能力还不足,尤其容易受到不良潮流的影响。
但是小学阶段是国民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可塑性是最强的,而他们的认知又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牵引影响。因此,必须慎重思考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课堂的这个问题。这个阶段如果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文化引导,对学生现在以及将来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况且传统文化也是国力雄厚的体现,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走出认为传统文化无用的误区,让传统文化回到本位已成为深化德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为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堂寻找解决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