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尝试
2020-12-07潘思雅
潘思雅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福建 石狮 362700)
现在社会,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升学,经常通过分数来要求和评价学生,让孩子把时间都花在学习或者兴趣班上,家庭和学校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许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仍旧很差,例如在学校教室,值日生打扫卫生的时候,扫地拖地没有将教室完全打扫干净,经常看到地板上的纸屑和污渍;在宿舍,很多学生早上起床后没有整理床铺,生活用品没有摆放整齐,脏衣服乱扔或者塞进袋子里,周末再将一周的衣物带回去给父母洗;在家里,家里的家务大部分都由父母完成,孩子的参与不多……无可置否,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必需的劳动经验,中学生存在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表现懒散的问题。
当代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劳动的本领和对劳动的积极认识。家庭和学校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树人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
很多家长因为溺爱或者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为孩子准备好所有的生活物品,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基本的劳动,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较弱。家长要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学会基本的整理内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独立生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克服依赖他人的思想。
二、组织学生参加家务活动
现今绝大多数孩子家务活不愿干,也不会干。家长要做家务劳动的指导老师,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教会孩子基本的打扫卫生、洗衣服、整理房间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家务劳动的本领,孩子在家务劳动中更加明白父母的辛苦,能懂得孝敬父母,为家长分担家庭负担。学校也可以统一安排劳动培训讲座,教学生怎样做家务,家校协同合作,让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很多学生不知食物从何而来,在食堂因会看到一些学生不珍惜粮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很有必要。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农村劳动,去农田做农活,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空地种菜,学生每天照料自己的农作物,既能学习到植物生长的生物知识,也能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收获的不易,在集体的劳作中,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克服懒惰、骄躁等毛病,让学生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大扫除、清理校院、植树种花等公益劳动,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校园、热爱自己的校园。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学生可以去公园清理垃圾,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区,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学校乃至为社会做出贡献,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还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
学校和家庭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组织“我是家务小能手”、“家务劳动我能行”“明星小厨房”“整理我最棒”等活动,为孩子创造更多参加家务劳动的条件,让学生在乐于参加劳动,在比赛中体会劳动的快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幸福和成就感,认培养热爱劳动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本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他们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习总书记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劳动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以劳动为荣,在劳动中培养优良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