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语文学习与学会做人的桥梁
2020-12-07邓文婷
邓文婷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万载三中,江西 宜春 336100)
语文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理解、审美的能力,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然而,我在教学实践却遇到了教语文的尴尬,学生学语文的困惑。学生每每这样发问“学习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那都是老祖宗的东西,现在还有用吗?”我不禁哑然。当然,这里有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问题。结合实际,从我个人对这些学生的观察来看,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烦心事。因而表现在行为上,说得时髦是叛逆,说得严肃就是不遵守规则,校纪班规从不放在眼里;表现在品德上,就是品行太差。因而相当的学生对如何做人,做好人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也就成了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也是首要问题。因而,也是我写这篇教学论文的原因。现就如何架起以及怎样架起“语文学习与学会做人”的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的目标追求
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我国汉代的学者就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教”是“教学”,“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这在里我们的老祖宗也是把成人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也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以看出,教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语文教师当仁不让的职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语文老师眼中看到的只是学生成绩,时不时地忽略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在学校里,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学语文是多么的重要,语文是关于对生命过程中一切活动描述的符号和想象的科学,从中能悟出许多做人的真谛。在以语文为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假若语文老师只是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危险的,培养出的只会是一些危险品。
至此,我就不多举名家之言,我们也应该明白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以及用我们的情,爱去教会他们“做人”。我想达到了这两点,教育学生做人才会是有效的吧,否则学生也不会听你的了。
二、语文教师真、善、美的追求
每天都能听到教师这样倾诉:上课时,我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闹哄哄的,现在的学生就不知道还有“尊师重道”;学生早恋、吸烟、欺骗老师家长的大有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时常想,语文教学就应该教给学生初级的审美体验以培养他们学会尊重,辨别是非,富有同情、怜悯之心、具有血性和良心。教育本出自心灵,又造就心灵。要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也能传授出读本里的真情实感,必能使学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语文教师的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只有创设了融合的情感氛围,创造了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渐悟到做人的真、善、美。
语文教师就应该有真、善、美的追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是这样做的。在学习《前赤壁赋》时,介绍了作者虽屡遭贬,但仍不失掉对生活的乐趣、追求,并能从消极的思想里很快的超脱出来。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悲观失望,要有旷达的胸怀,积极的生活。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文绘声绘色,传情传形的美;体会它的语言犹如一杯美酒,甜美浓烈,耐人寻味;并在课堂上,充分借助朗读、听录音、自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让学生去获取美感,陶冶情操;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里,蔡元培先生的话仿佛就在耳边,谆谆教导学生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励德行,三曰尊师爱友。教育学生要仅听前辈的教诲,要有理想,加强自身修养,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在教学后如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那就是语文教师追求真、善、美的成功,也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三、学生个人的向上追求
语文教师在明确自己怎样教和教什么后,学生也应该知道自己学什么及怎样学,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默契合作,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语文学习与学会做人的桥梁。
现在的家庭都是温室,培养的都是不经风雨的花朵。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学生也就沉浸在“爱”的阳光里。于是被溺爱的变了形的子女们,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者有之,惟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试问:如此无情的子女,如何能做好人,做真人?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常常让学生来讨论“寸草春晖”,让学生阅读冰心的《莲花 母亲》,高尔基的《母亲》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学会感恩。
除了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外,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向上的追求,方能显现语文学习与学会做人的成效。
总之,语文教学应主动承担起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书本、自然的真、善、美,搞高自已地审美能力,悟出学会做人、做真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