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浅谈
2020-12-07
(广西桂东公路发展中心,广西 梧州 543000)
目前,在事业单位对岗位设置工作进行开展,建立完整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这也意味着事业单位从身份管理开始正式迈向岗位管理。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的意义
事业单位是区别于国家机关与企业的一种我国所特有的组织形式,与国家机关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具有种类众多,行业独特的特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包括岗位设置与岗位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岗位设置指的就是事业单位对它们所需要的岗位种类与结构进行设置[1]。岗位管理指的就是事业单位按照设定的岗位与人员进行聘用合同的签订,并对职员进行管理。事业单位岗位的设置与管理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是十分重要的,合理的岗位设置与岗位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转变以及职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调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类别不清晰
事业单位目前没有严格的对管理岗位、工勤人员岗位以及专业技术岗位进行区分。在现在这个阶段下,事业单位中的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但是还是有小部分人他们并没有确定的岗位,他们大多数是与工作需要相结合,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进行岗位的设置[2]。比如有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并不在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而是在工勤岗位工作,而一部分工勤人员却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进行工作。
(二)存在“因人设岗”的问题
怎样避免“因人设岗”,从单位任务及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对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评估与分析所设置的岗位,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这是在事业单位设置岗位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假如工作程序不规范、可操作性差,那么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就只是一个形式。现在有一些事业单位会单位中一些特殊的人群设立特别的岗位,例如对一些惹不起的人设立“特殊岗”,有关系的人设立“特殊岗”等。
(三)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设置偏多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在领导岗位的设置上偏多。从岗位设置与管理的目标上来看,管理岗位人员的职责应该遵守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事业发展。也就是能够帮助专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单位管理,也就是说管理者应该能够对单位的行政事务进行决策、进行监督并且进行协调[3]。如果以上两方面有一方面没有真正做到,那么其所在单位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现在来说,其实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职位设置都没有比较科学很合理的依据,很多单位有十几名职员,其中包括:正职领导一名,此外设立副职领导几名。
(四)工资待遇并没有随着岗位的变化而变化
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根据岗位进行严格的工资待遇分配,岗位职能性很低但是工资很高的现象有很多。例如在事业单位中,一些高级职称的人员在后勤部进行工作,工作简单轻松但是工资却非常高,存在很多工资与职称都很高,但是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水平都差强人意的现象,这会严重影响单位内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所运行的管理机制并没有进行区域、行业、岗位的划分。一方面来说,管理的方式过于老旧。我们现在所运用的管理方式大部分都是沿袭了之前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或者是一些公务员的管理方式,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下,缺少符合新时期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
国家所要求实行的岗位设置办法与聘任制度等,不仅在事业单位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并且在落实上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例如全额的事业单位,因为它们是通过财政进行全额的拨款,所以职员对工资的保障并不担心,他们在意的只是什么时候发工资,工资的多少以及是否能够得到工资以外的奖金等等。并且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关于人才流动方面的行政措施,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人才流动需要办理的手续比较繁琐,这导致事业的规模与所需的管理与技术人才不能够成正比。仅仅是事业规模扩大了,但是人才队伍的人数却跟不上,事业的规模变小,人才队伍也没有办法进行缩减。
在这之外,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情况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工勤人员与技术岗位人员比同工作年限的管理岗位工资要多很多,这会打消管理岗位人员的热情。
三、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的建议
(一)严格遵循“因事设岗”
每个事业单位都应该按照结构合理、精简能效以及因事设岗的原则。管理岗位应该做到能够让事业单位的运转效能增强、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在专业技术岗位的人群应该能够满足单位的技术要求与帮助发展社会公益。工勤岗位应该能够做到对操作技能进行提高,对单位业务工作的需求进行满足并且对单位的服务水平进行提升。
(二)对人员进行严格区分
我们应该对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进行严格的区分,对其各个部门所占的比例进行严格的把控。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与人员结构以及工作性质等特点和因素我们可以得出:卫生类、教育类、科技类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是通过专业技术对社会提供服务,所以这类事业单位应该保证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占总人数主体,也就是不低于百分之七十。救助减灾、人才交流一类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为了对社会事务管理职责进行承担,所以这一部分事业单位要保证管理岗位人数充足,一般要求占总体比例的一半。而例如园林绿化、物资储存这一类主要负责维护服务与技能操作的事业单位,他们的岗位主体应该是工勤职能岗位的人员,其人数也应该是总人数的一半。当然事业单位在对主体岗位进行有效划分外也要注意剩下岗位之间的比例分配。
(三)妥善消化无岗人员,切实做到定编定岗到人。
我们可以借鉴公务员的管理方式,对于那些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受聘达到一定年限之后不再继续聘请,保留原来的待遇但是不占用岗位人数。这样可以保证事业单位的队伍足够年轻,这样还可以培养人才。并且对于原来聘请的由于工作需要从技术岗位调至管理岗位的人员,如果新岗位有关于技术管理的职能,应该经过组织与人事部批准之后,保留原来的专业技术职务的待遇,但是不占用专业技术岗位的人数,这样可以减少这类员工的心理落差。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让年轻血液与老干部见保持平衡,老人使用老办法,新人使用针对他们更加有效的新制度。
(四)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
现在,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对岗位聘请、工资福利、人员保障以及激励制度进行完善上,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能够顺利实行。对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制度、激励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对城乡以及不同行业的工商保险制度以及养老事业进行推动,对流动人员如何进行保险基金的管理进行完善,从而促进合理的人才流通。
四、总结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事业单位中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涉及面十分广泛,政策性也非常强,情况总体来说也比较复杂,是一项非常艰难且复杂的道路。我们应该坚持从全局出发,让单位中有足够的人员能够满足岗位在日常工作中的需求。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短时间没有办法建立完善的制度去对问题进行管理的问题,我们可以按照现下所实行的制度暂时进行管理,并在之后的过程中加快对制度进行完善与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