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教学实训设备之我见
2020-12-07
(涿州市技师学院,河北 涿州 072750)
一、中职数控技术教学实训设备合理化配置策略
(一)数控机床配置
1.数控机床类型
从实际情况看,数控机床类型是非常多的,常见的有数控车床、数控钻床、数控铣床、数控冲床、数控磨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加工中心等。中职院校很难配置齐全,也不需要配置齐全。根据制造业企业生产情况,数控车床、数控钻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类型设备的应用比例较高。中职院校可以将数控车床、数控钻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作为实训设备配置的基本类型。此外,电火花加工应用也比较广泛,也适量配置一定数量的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对于其他类型的数控设备,可根据教学需要适量配置。总之,根据课程设置配置数控设备,品种尽量全些,但不应盲目选购,以免造成浪费。
2.数控机床数量
传统数控教学实训设备配置以数控车床为主,辅以数控铣床,其中,数控车床数量一般10-20 台,数控铣床数量2-3 台。数控车床基本采用二轴联动控制,程序简单,只需要几个或十几个程序段即可。但是就目前而言,企业实际生产中面对的加工空间已经超三维发展,传统的数控教学实训设备配置数量已经难以适应实际情况。为此,中职院校要立足于未来发展,多采用三轴联动控制的数控机床。同时,考虑到模具加工生产需要,应适当增加数控铣床的数量,适应信息化生产。
(二)CAD/CAM 软件配置
CAD/CAM 软件是数控技术应用中的常见加工软件,是数控操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当前,CAD/CAM软件多以一体化集成为主,数控加工的自动化、控制化程度较高。为适应制造业企业实际生产需要,中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实训设备应当增加CAD/CAM 软件配置。从实践应用情况看,常见的CAD/CAM 软件有Mastercam、UG、CAXA 制造工程师等[2]。同国外发达国家软件相比,国内CAD/CAM 软件技术含量有所不足,但是它们之间的技术差距正在不断缩短,而且,国内CAD/CAM 软件价格普遍低于国外软件,性价比较高,所以建议中职院校配置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 软件。配置CAD/CAM 软件后,无须重新建设专用机房,只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即可,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三)附件和刀具配置
为发挥数控机床价值及作用,增强数控机床的制作加工能力,需要配置与之相适应的附件与刀具。千万不能花费了几十万元或上百万元配置了数控机床,因为附件或刀具配置适应性不足而造成数控机床无法使用。在国外数控行业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一台价值几十万美元的数控机床,其作用的发挥往往取决于一个价值几十美元的刀具。”这句话明显提出了刀具、附件配置的适合性对数控机床性能发挥的直接影响。因此,中职院校在合理配置数控机床的基础上还要配置与之相适应的、足够的附件和刀具,满足更多的实训项目,以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价值。
二、中职数控技术教学实训设备合理化配置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设备种类
为适应数控技术教学需要,培养具有一流操作技能的优秀人才,中职院校配置的数控设备种类一定要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出于办学方面的考虑,很多实训中心都担负着生产创收的职能,既要适应课程教学,又能完成实际生产操作,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此,实训设备配置时,一方面考虑设备的完整性、工艺的先进性,还要保证设备种类的齐全性,适应不同工种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满足实训教学需求,切实锻炼学生各方面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便于未来更好地进入社会。
(二)兼顾系统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中职院校配置的数控系统以一种为主,这是为了方便教?W。但是,为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以一种系统为主基础上可以适当使用其他系统,让学生接触多种类型的数控系统,了解市场上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性能及相关参数等信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满足不同系统的工作需求。
(三)保管好资料
数控设备配置后,对配套的数控系统、各种设备的技术资料、说明书、使用手册、维修手册等资料进行严格核对,确保无误后加以整理、归档,作为日后设备操作、附加功能开发、设备维护保养及检修等的依据。此外,还要做好数控设备的技术后援、售后服务等工作,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使用正常,不影响实训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核心竞争力较之过去提升明显,相应的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为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职院校应当合理配置数控技术教学实训设备,确保实训设备的完整性、先进性与教学与生产需求相适应,最大程度的发挥实训设备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中职院校必须认清合理配置数控技术实训设备的重要作用,并按照相关策略进行配置,优化实训设备资源,确保数控机床及相关器配件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相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综合考量京津冀地区的“智能制造”技工教育资源、区域人才政策等多种因素,对雄安新区智能制造技能创新人才的引进具有指导作用。旨在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