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0-12-07
(贵州省织金县马场镇教育管理中心,贵州 毕节 552100)
一、提升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课堂的参与度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学习主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如果老师们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班级内根据课本内容排练情景剧,让学生们扮演角色的同时真正的了解台词,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参与感,与此同时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课前预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学生对于这节课堂的内容一无所知,学生们就会在课堂上遇到不好理解的内容时不再紧跟课堂步伐,自己陷入自己的思想世界。
只有让自己真正的参与到课堂里,才能从根本上消化本节课堂的内容,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本就不够深入,如果课堂上吸收的知识太过抽象,例如某个文章里作者将比喻,拟人,一语双关等写作技巧应用的太过不好理解,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们对阅读的理解的偏差或者是学习效率的低下。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将生活中的点滴带入到讲课中,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学生们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为人处世能力,形成一个更加完整以及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时,学生们可能距离抗日战争时期太过遥远,无法充分的理解一些事情,老师们就可以举一些抗日英雄的例子,让学生们感同身受的理解这些人物背后的种种不易,进而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创建完整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学生们上课时期的表现或者是期末考试时试卷上的分数来判断学生们的学习好坏,应该创造一个完整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应该将课下的自我预习,复习,分阶段测试以及线上交流讨论的活跃程度等等内容也囊括到一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效评价中,不能太过单一且简单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坏。与此同时,语文阅读能力本就是一个宽泛的学习技巧,期末考试卷子上的几道题是没办法定义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高低的。当然了,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也离不开电子设备,这就要求老师与家长们及时的沟通交流,在不让学生们沉迷于电子设备的同时正确合理的使用学习软件,真正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老师们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的增加时代的因素。传统课堂上,学生们是全程被灌输课本知识,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身潜能,也会造成课堂内容太过死板沉闷,降低课堂效率。如果将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讲课,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问题。老师只需要及时的协助学生讲课和总结课堂内容即可。如果担心课堂上内容不够充实,可以在课前搜集相关的图片,背景故事或者是视频,音频等,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翻转课堂”的正确实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够仅局限在课堂当中,还应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因此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极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辨别哪些书是好书、哪些书是不良书籍,使学生有意识地选择有教育性、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优秀读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的图书。另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自己喜欢的段落记录下来,让学生对记录下来的优美语句和段落多翻阅、背诵,使其真正转变成自己的阅读素材。这样在写作时,学生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
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优秀读物进行阅读,保证学生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特色,真正做到在课堂和课下享受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自主阅读意识,才能够不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固步自封,继续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授语文阅读,这样只会让课堂索然无味,学生们也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效率低下。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接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反馈意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真正的带好语文这门课程,真正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他们的这项技能给自身的未来发展打好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