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式”阅读教学策略
2020-12-07
(浙江省乐清市城南第一小学,浙江 乐清 325600)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首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见培养思辩能力的重要。就语文教学而言,人们常说应当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但这种能力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思维能力,这应是我们的最主要的目标。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把“思辨”的种子植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呢?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思辨安全的场,优化质疑问难,提高思辨效率。
一、营造氛围,敢于思辨
我们常常感叹为什么课堂质疑这一环节常出现冷场的现象,似乎学生没问题问,其实许多学生未必没有问题,但是害怕“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讽”等心理顾虑使他们不敢提问,也不愿提问。久而久之,思辨意识也就淡化了。所以,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人际氛围,学生的思辨才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一)多元评价,重在激励
针对学生的提问,应基于学生成长的客观现实,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多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比如:“你的问题是通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真好。” “不轻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很有勇气。”“你的问题很有创意,为你喝彩。”评价时,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能力方面,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有质疑的兴趣。
(二)创设空间,提供机会
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创设问题空间,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同时,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留有余地,设置思考空间,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有疑问的时候及时质疑问难。那时的疑是学生迫切想解的疑,那时的难也是学生最欲突破的难!
(三)开展活动,激发意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民主教学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课外,可以让学生备一本预习本,引导学生养成一边预习一边提出问题的习惯。还可以在班上设“问题箱”、或“问题园地”,开展“问题竞赛”、讲因好问而成名的伟人故事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导向:质疑问难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二、指导方法,学会思辨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且更要的是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从课题上思辨、从标点上思辨、从关键句段上思辨、从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上思辨等等。常规教学中,我常用的是以下三种方法:
(一)课前预习中思辨
课文教学之前,安排充分时间让学生预习,预习中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的作业外,还提倡学生“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读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录在课前预习本中。
(二)阅读理解中思辨
学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小组成员交流读文的收获后,教师再次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可以从重点字词、标点处入手,也可以从矛盾处切入或从重难点处引思,更可以利用文本留白处来质疑,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发展。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问题,其探究价值更大。
(三)课后总结中思辨
质疑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后存疑是正常现象,是一种真实的、和谐的课堂表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将其搁置,更不要“快刀斩乱麻”下个定论,而应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导他们课后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留到恰当的时机交流解决。
三、及时引导,善于思辨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丰富、认知水平不高,提出的问题质量不是很高,思辨效果不会理想。学生仅仅有思辨的热情是不够的,关键看教师在此时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思辨方法,使学生不仅喜欢思考,还要学会善于思考、善于质疑。
(一)合作梳理
梳理即整理,在质疑初始阶段,学生的问题多停留在字词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还可能“杂而乱”,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加以整理归类,初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当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思想不断碰撞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情趣盎然。“我思故我在”,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插上思辨的翅膀飞翔,让阅读历程充满“思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