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0-12-07
(广西桂林市力创小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加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力度,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解决问题知识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现实背景
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整体的表现为无法理解题意,无从下手;努力找寻的办法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喜欢求助其他人,形成依赖性心理。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对培养小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对外界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鉴于此种心理发展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地指导,让学生感知到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含义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个圆形蛋糕分为了两半,其中一半就是二分之一,然后将这二分之一蛋糕再一分为二,那么它是整个蛋糕的多少呢?学生通过教师的这种生活问题的引导,就会意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策略。
在小学阶段,可运用多种解题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画图、假设、列表、枚举、倒推、转化、操作等。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要以理解题意为前提。解决问题之前应该理清思路,弄清问题。经过有条理的思路,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以便快速正确解题。
例如,用画图法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小学课程的过程中,如:低年级分一分的解决问题,高年级行程问题、植树问题、浓度配比问题、工程问题等题型,每一类题型教师都组织学生讨论,自我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尤其是做线段图、条形图等各类型图,通过图形的直观表达来分析应用题,通过画图分析总结每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过程中教师要传授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杜绝拿到题目左顾右盼、无从下手的情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顺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开放题的特点是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牛吃草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猜测,假设策略和方程策略解决问题。还要更多策略如:画线段绘图策略联想相关问题策略,传递与反传递,归纳,剩余等推理策略,利用模型绘制策略,排除策略,等等都可以灵活运用。
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
(四)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思想,选择更优方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需要教师组织一定形式的数学交流,使彼此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请学生进行辩驳,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最终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更新理念,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育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让自己学有所用,真正地将数学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通过教师潜移默化地教导,让学生从潜意识中深刻体会拥有问题解决能力是当下社会人们成才的标准,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意识的提高。
(五)注重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教学活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运用,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