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提升文化基础素养策略研究
2020-12-07
(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区小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对小学生书法文化基础素养内涵的理解
站在小学生的视角看“书法文化素养”,要求一定不能太高,我认为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范儿”像不像;二看“味道”有没有;三看“品性”成没成。
(一)书写的范儿
“范儿”就是“样子”,具体指小学生书写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在书法写字课上称之为“双姿”。走进一节书法课,学生提笔写字,首要关注他们的姿势到位没有,书写的样子摆到位没有。就像修房子,先要摆架子,搭外形。样子出来了,内在的东西慢慢培养,也就会生发出来。因此,小学生的书法文化基础素养之一,是看“范儿”像不像。
(二)书法的味道
“味道”具体指书写的章法,主要从小学生书写时的提笔、运笔、收笔,点画的处理,结构的安排上,看书写体的“味儿”和遵循的掌法。小学生习字,特别是毛笔字,都要根据个人喜好,在正楷字体――柳体、欧体、颜体中选择一种书体进行临摹。临摹不是随性所为,而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写出来的字才有“味道”。因此,小学生的书法文化基础素养之二,是看书写的“味道”有没有。
(三)文化的品性
“品性”是真正的书法大家最看重的一种素养。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者,代不乏人……”。纵观历史长河中的众多书法家,他们的品行让后人敬仰,他们刻苦练习、虚心求教的故事值得后人学习,他们流传至今的作品,凝炼了中华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更需要后来者不断的传承、创新和超越。
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书法文化、品读书法作品、培养书法精神的过程。小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彰显出的文化品味、意志精神、品行修养等,就是我们书法教育所追求的文化“品性”。
二、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及与同行的探讨,我总结了以下小学书法提升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书法基础课的教育
1.书写姿势与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学习书法最主要的目的无外乎两点,首先是对于书写姿势的培养和对于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这是最主要的内容。其次是对于书写技巧的掌握和基本的书法知识的掌握。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学生,主要是坐姿和执笔的姿势掌握,所以教师就要不断地监督和提醒学生在书写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不能将错就错。我们为了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在平时的课堂积累与示范中也编出了一套适合学生记忆的顺口溜。正确坐姿顺口溜:头正,身直,肩平,足稳;正确握笔姿势顺口溜:一捏二抵三垫四靠;正确写字姿势:写字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学生会读顺口溜,记住正确的姿势和要领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平常提笔写字要落实。所以,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简明扼要,还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书写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小学生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提笔写字没有问题,基本可以做到将字的结构与布局大小安排合理。但是要想把字写好,写出美感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到的事了,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是一个技能的掌握问题。再者,还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基本书法理论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主要的书法家,各种书体的大体形态是怎么样的等等。
(二)积极组织书法活动
1.校内活动。书法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活动主要是确保每周两节写字课的练习时间要严格遵守,其次是学校组织的各种书法比赛或书法文化节以及学期末的书法社团学生作品展览及现场表演。多途径开展书法教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书写技能和书写鉴赏水平,做好学生的表率,各任课教师也要在教学中渗透书法教学。另外,也可以聘请社会比较知名的书法专业人士,根据中小学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书法活动。
2.校外活动。可以是参观优秀的书法展览,和优秀的书法家进行互动等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同时还在快乐的观看体验中获得了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书法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状况。此外,我们还在正规课堂之外每周开设两个小时的书法社团活动,专门用于全校特长学生练习书法,以求在普适基础上巩固学生的书写姿势,提高学生的硬笔书写能力。
(三)书法活动育品性
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是培育学生书法素养的源头活水,但文化是静态的,活动是使文化“活”起来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品性的根本手段。每年“六一”与元旦我们有大型的集中式的“书法文化节”活动,还有散点式的写春联活动以及廉政文化进校园的书法展示活动。春节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重大节日,秋季学期末我们举办全校师生写春联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从寻找写作素材的活动中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他们展示自己书写水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