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020-12-07刘宇丹

魅力中国 2020年4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

刘宇丹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三圣口乡初级中学,河北 廊坊 065600)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而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和数量关系都要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真正地理解、掌握和运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学习目标确定不当,以及遇到难题时养成的思维的惰性等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我们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受阻。

一、转变教学思维

开展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关键是要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要循序渐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所以在新授课的开始,采用问题设疑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于数学课来说,很多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如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本来学生对这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都比较反感,学习的兴趣自然无法提起来,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巧妙设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意识的提升。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较为典型的问题设计就是鸡兔同笼的问题:现有鸡兔同笼,共有35 头,94 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这样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性,学生自然会被牢牢地吸引。

二、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变圆为方?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拼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分析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再通过推理、计算,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强化习题练习

要想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必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和练习中不断地提升。初中数学试题考查的内容非常地灵活,解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问题可以采取传统的常规的有已知问题推导计算出待求量,有时候也可以倒换顺序,问题迁移、巧用整体思维等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逆向思维能力,顾名思义就是采取非常规的,逆程序化的思维方式,不是从问题和已知条件入手,而是从待求量或者是结果作为切入点进行问题解析。解题实践证明,对于一些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可能会使得问题趋于简单化和直观化,有益于提升解题的效果。

四、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初中数学而言,很多的数学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升华了而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才能得到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助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为自己服务。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学习的过程。

五、活跃思维

在信息技术中,由于对计算机的运用,进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数学公式:(a+b)(a-b)=a2-b2 时,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其理解和应用就显得不畅通。那么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诱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构建解题模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采用化归思想,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另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形来诠释,巧妙的推导出:(a+b)(a-b)=(a2-ab)+(ab-b2)=a2-b2。通过诱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的掌握住了知识,学生才会理解深刻,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进而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演示和设问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开思维空间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学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找出问题的本质,并逐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已经呼喊了多年,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状况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在初中数学课堂,很多的教师依然是满堂灌,采用一些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比如背诵、默写等,虽然很多的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定理或者公理,也记住了一定的数学计算公式,但是在分析和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时候却显示出能力不足的情况。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多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