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时代如何提高“四力”
2020-12-07袁博
袁博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融媒体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随着媒体融合步伐加快,传播分众化趋势日趋显著。报纸已经不再只是一张报纸,而是一个拥有报网端微等多种载体、多个终端的媒体矩阵。在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全天候”“全媒体”成为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应对挑战、积极作为,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锤炼“四力”,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不畏艰难险阻,深入基层一线,层层调查采访,得到最全面、最真实的新闻事实,用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一、踏实脚力,是讲好故事的扎实基础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讲万千道理不如讲好一个故事,而讲好故事的基础是记者要踏实脚力。扎实的采访是做好报道的先决条件,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踏实脚力,首先要走进基层、身入基层,不能坐在办公室看材料想象基层。基层的情况是鲜活的、生动的,有时候甚至是矛盾重重、情况复杂的。这就更需要记者发扬“光着脚板跑新闻”的好传统,进社区、进厂矿、访农家,深入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意。其次,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身入”解决的是“在现场”问题;“心到”才能最终解决“在状态”问题。只有“在状态”,才能用心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体会群众冷暖诉求,才能对群众的遭遇感同身受。
二、炼就眼力,是做好记者的必备功力
记者一定要增强敏锐性,善于发现好新闻。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需要后天培养,记者的敏锐眼力也需要在扎实的工作中培养。善于从平淡中观察到毫末、善于在纷繁中判断是非、善于在扑朔迷离中明辨真伪,善于在群众平凡的生产生活中找到主旋律正能量的选题,是一个记者的必备基本功。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同时同地去采访,不同的记者去写,侧重点肯定不一样,效果一定也不一样,而区别就在于敏锐性。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记者们从中挖掘了不少好故事,有的写易地搬迁住上了新房子、有的写有了自己的产业开上了好车子,新华社记者写的一篇报道“谁帮光棍娶上了媳妇”,从老光棍的脱贫故事、脱单故事写起,写出了一番新意。
记者还要增强辨别力,不为假象所迷惑。辨别力需要日积月累的磨炼。网络时代各种新闻事件频发,各种观点针锋相对,“标题党”为吸引眼球不遗余力,“人造”新闻、虚假新闻随处可见,有的“新闻真相”在一天时间内频频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这些状况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修炼场。党报记者需要以自身使命为导向,剖开重重迷雾,分清真实与虚假、公正与偏颇、表面之意与弦外之音,在复杂的局势中练就“火眼金睛”,准确研判和把握舆情走向,及时对模糊认识加以澄清,对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进行纾解。
三、提升脑力,是应对挑战的力量源泉
网络传播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脑力提出了更大挑战。对于党报记者来说,首先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也应该是我们“脑力”的中枢神经。同样一个新闻事件,记者选择哪部分素材、哪个角度去报道,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与观点。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党报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提升脑力,就必须把终身学习和思考当作终身要务。勤于学、敏于思。不仅要深刻认识这个时代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具备全媒型新闻传播理念、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掌握所报道主题的专业知识,做一名专家型记者。2016年年底,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推进功能农业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把产品调特、品质调高、产业调强、结构调优。”
当下的媒体环境下,党报应该充分发挥深度报道、调查报告的自身优势。信息化时代,信息多而杂,但是又流于碎片化,人们被各种信息轰炸又始终处于信息的相对缺乏状态。因为人们没有获得完整的信息,所以更渴望从权威渠道获得更全面、权威的深度报道。这方面,党报是有优势的,因为党报有一支掌握着全面资料、专业基础扎实的记者队伍,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过程,利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呈现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公众推敲的新闻作品,满足大众对于深度阅读的需要。
在融媒体发展大势下,优化笔力也包括运用镜头、图片等文字之外的多种新闻语言和传播手段。综合运用新闻传播的“十八般兵器”,才能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最近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推出了“上下联动基层行”栏目,在见报稿件后配发视频二维码,采用文字和视频结合的报道方式,报道了各个主题教育单位开展“三服务”的生动实践,有画面、有文字,让满满的正能量在笔端和指尖同步传播,达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