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07
(河北省大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大城 065900)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下功夫提高课堂提问技巧和艺术水平,就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揭示矛盾、发展思维和发展个性。那么,语文课堂提问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
一、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题不应是随意而问,而应该经过精心设计研究。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必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研究价值,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如教《与我所欲也》一文,理解作者运用假设推理来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⑴如果人们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为达求生避患的目的会怎样做?⑵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⑶如果事实与假设不符,请举出几位历史人物来证明。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争相发言。不仅正确回答了问题,而且还举出了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等人的事迹加以证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又培养了其理解力和想象力。
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提问后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还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作一定的恩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有时这种思考是要有一定的阶梯韵,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例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蓝子。”教师可以围绕“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设置以下问题为思考的阶梯: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进行描写的?(神情描写)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她的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学生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表述,并引导学生补充、解答问题。正确的答案并非提问的最终目的,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它的作答过程。回答教师提问本身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个良好的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圃答问题时,要注意耐心指导,并鼓励他们尽量详细作答,并补充自己的答案。教师不必重复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要让其他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别人口述的习惯,并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如遇复杂的问题,个学生解决不了,可以叫其他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补充;如是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解决。
三、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另外,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甚至先叫人后再提问,那么学生思考就不带有普遍性。这种做法只能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认真思考,却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定能在语文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