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涠洲岛地域文化特征

2020-12-07林雪琼

魅力中国 2020年42期
关键词:海岛居民特色

林雪琼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涠洲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占据优越的海上地理交通位置。

(二)气候。涠洲岛年平均气温为23℃,终年无霜,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舒适宜人,为全年“旅游旺季”提供了可能性。每年的6 月至9 月是涠洲岛雨季,属于台风高发期,常因海上天气恶劣导致轮船交通无法正常运营,对海岛游客数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余时间无明显的旅游淡旺季。

(三)地形地貌。涠洲岛总面积24.74 平方千米,最高海拔为79 米,整体地形为南高北低。它是由火山喷发堆凝而形成的岛屿,丰富的海蚀、海积及火山溶岩等地貌形态产生极具地域特色与海岛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

(四)水文。四面环海的涠洲岛,降雨量充沛,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具有丰富的、可饮用的地下水资源。岛上湿地资源丰富,为提供水源、补给地下水、多样生物生存空间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岛上还有一座人工淡水湖,名为相思湖,位于涠洲岛西北部,人工挖掘,降雨蓄水,为岛上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五)植被。涠洲岛植物资源丰富,以外来植物为主体,具有南亚热带特征。其海岸线具有典型的滨海植物景观特色,如木麻黄、苦楝、黄槿、台湾相思、银合欢、苦郎树、草海桐、海芒果、刺葵、露兜、仙人掌等植物。村落植物景观也极具地域特色,多种经济果树,自给自足,美观实用。

二、特殊的人文环境

(一)历史沿革。据《北海市地名志》记载,涠洲岛最早的隶属记录起始于汉朝直至公元1661 年,清朝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岛上居民被迫迁往内地,余有少数“寮民”居住。公元1860 年,内地“流民”躲避战乱,上岛定居。公元1867 年清政府重开岛禁,福建及两广地区的客家人大量迁徙入岛定居,荒废近两百年的涠洲岛重燃生机。1950 年3 月6 日人民解放军海渡解放涠洲岛。

(二)语言文化。涠洲岛属于典型的移民海岛,历经几百年的移民历史,岛上现有常住居民1.8 万人,80%左右为客家人,客家方言是通用方言之一,与闽南方言、粤方言形成岛上方言三大板块。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其载体——人群的活动反映一定的文化内涵,构成语言景观。伴随涠洲岛的历史变迁,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的移民登岛,形成为涠洲岛多元化的语言文化景观。

(三)人文风俗。岛上现居住的人们除了每周日到村中教堂做礼拜,复活节、神圣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圣诞节等节日都要在教堂举行庆祝活动,中西文化融合的节庆现象也是涠洲岛的独特风光。妈祖文化。位于涠洲岛南湾港北部悬崖峭壁下有一座三婆庙,也可称妈祖庙、天后宫。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妈祖生辰、渔船出海、返航等重要时节,居民都用劳动丰收的食物敬拜祈福,寺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展现出海岛渔民传统文化特色。

(四)建筑文化。民居建筑以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盛塘村为代表,运用海岛周围海域就地取材的珊瑚石切割成块所构筑的民居建筑,并带有夯土铺装的院落以及厨房、储藏间、卫生间、牛棚等附属小建筑,结构坚固,功能齐全,具有明显的海岛地域特色;公共建筑。圣母堂、天主教堂、三婆庙等为涠洲岛主要的地域特色公共建筑。

三、地域文化优势分析

(一)传承与发展优势。传统的民居建筑因陆岛交通不便导致建材成本增加,多数居民选择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村落建筑景观的统一与协调;海岛各方面资源有限,多数居民保留原有的生存生活方式。居住在海边村落的居民依靠出海打鱼为生,居住在海岛中部的居民多数依赖土地,以耕种土地,种植瓜果等为主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域生活文化景观的延续。

(二)差异与特色优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登岛的移民为涠洲岛本土文化植入多元的可能性。岛上居民的先祖多为福建及两广地区的移民。地理位置上的迁徙,也带来不同区域的语言文化与生活习惯,从而产生一定区域内的文化差异与特色。

(三)包容与多元优势。由于历史原因,岛上居民的先祖多为饱受战乱迫害的流民,民风淳朴,对外来文化具有宽容和谐之心,因此产生中外文化融合的包容与多元特征。以居住在盛塘村、城仔村的客家居民为代表,虽然信奉天主教,过“洋人节日”,但是语言与饮食上依然坚守客家人文化。

四、总结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总和。在海岛旅游发展浪潮与弘扬民族文化自信背景的推动下,地域文化更加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与实践意义。因此建议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时,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与合理的保护与科学的延续,让地域文化发挥应有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海岛居民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石器时代的居民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高台居民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