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整体法的运用

2020-12-07向兵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木块滑块力学

向兵

(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重庆 409000)

力学是高中物理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在力学的课程教学中,力学相关的问题数量较多,且很多问题都比较复杂,学生在遇到这类复杂的题型时如果解题思路不清晰,不仅会增加解题的难度,还容易解错题。基于此,本文对整体法在高中物理力学解题中的应用进了分析,并对具体的应用方法作出详细阐述。

一、整体法的概述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力学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以及最重要内容。例如,很多的力学问题,常常涉及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整个解题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分析难度较大,如果学生只从问题的表面出发进行分析,很容易就步入出题者的陷阱。在课堂中,教师通常会使用整体法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整体法一同出现的还有隔离法。这两种方法的合作使用,为物理力学的解答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法。其中整体法的解题核心在于,把受力物理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把其中物体之间存在的所有作用力都看作系统的内力。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题者可以有效地简化解题的分析流程,从而提高解题效率。从宏观角度来看,使用整体法进行物理分析有利于对力学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加深对于力学的理解程度。

二、整体法在力学解题当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第一课,力学是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基础。所以,力学知识的强化,是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物体受力的分析步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学生才可以顺利地进行物理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掌握受力分析方法是物理解题的首要任务。而物体受力分析中有一个尤为重要的方法,即整体法。因为使用一般的分析方法,不仅容易忽略多物体受力的情况,而且增加很多的分析过程。所以,在面对力学问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使用整体法进行力学分析。

整个高中学习阶段,学生遇到的适用于使用整体法对物体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的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两个物体叠加在一起,发生形变或是力变;二,三个以及三个以上的物体叠加受力。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把这些受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对施加在整体上的力进行具体分析。以上的分析模式,可以有效简化学生的分析步骤,为学生的解题节省大量的分析时间,从而有效提高解题效率。另外整体法的使用还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解题的整体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从宏观角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整体法在求解力学问题当中的应用

单一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学生来讲很容易分析,但是,多个物体进行相互接触,从而引发的受力变化并不是很容易分析出来。此时,学生们就可以采用整体法进行分析。例如,一个直角形的小车静止于水平桌面上,其质量M=30kg,倾斜角度a=30°然后这个直角形的小车倾斜面之上放置一个A滑块,其在小车顶端滑轮位置和B滑块互相连接。已知A滑块的质量是15kg滑块B的质量是3kg,假设滑块加速度是2.5m/s2同时保持着下滑状态求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针对以上问题,滑块在下滑中与小车斜面之间所产生的力,可以看作是系统的内力,这一过程等同于把滑块和小车视为一个整体。然后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的定律来进行问题的解答,即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x=m1 a1+m2 a2+m3 a3,经过推理过后可以得出:f=mA acos30。∑fy=m1 a1 y+m2 a2 y+m3 a3 y,然后将具体数值带入公式就可以算出问题的答案。

四、整体法在相互作用题型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动摩擦因数以及共点力等多种平衡因素,这类题型应用整体法解题的方法如下:

例如:“已知木块1与木块2,均处于同一个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以m和M表示,1、2之间由轻绳连接,受水平力F的作用,做加速运动,问1、2木块间的轻绳张力?”.

运用整体法解该题,先分析出木块1与木块2整体的受力情况,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水平力F=(M+m)a,即a=F与(M+m)两者的比值,之后单独分析木块1实际的受力情况,可知张力FT=Fm与(M+m)的比值,解题时,将木块1与木块2作一个整体,将相关的受力图画出来,忽略2个木块间的作用力,这样可减少分析环节,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与解题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使用整体法对学生进行物理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培养学生使用整体法进行解题的意识和习惯,同时整体法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力学部分习题的解答,可以明显简化学生的问题分析流程,同时显著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木块滑块力学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滑块”模型题解题方略
门把手消毒滑块
力学 等
滑块相对静止相对运动的判断方法及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