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育人文化建设路径创新研究
2020-12-07安利清
安利清
(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北京 102206)
高校育人文化主要是指基于学校自身办学宗旨与人才培养任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也包含学校育人体系、办学特色、校园制度、校园风气等多项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二级学院的逐渐组建,原有的文化体系常常与不同院系的办学模式不甚匹配,故而为了配合二级学院的实际育人需求,彰显其个性特色,对高校育人文化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1]。从另一角度上说,二级学院组建后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同时也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育人工作更是首当其冲[2]。建设相应的二级学院育人文化,从而突出文化育人职能,对于促进二级学院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高校二级学院的创立和完善,都有着最基本的办学宗旨,那就是人道主义文化,简言之坚持以人为本。育人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以及服务育人等说到底都是以人为主体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育人文化的主要包括教职人员、学生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其中,教职人员作为办学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首要的就是应当建立其新型的师生关系。
高校本身属于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文化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决不可脱离现实实际而发展。一方面,高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浓厚的学术性,是高校以文化引领社会前进,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前提;而从另一方面上说,高校教学教育工作也深受社会风向的影响,因此,在其育人文化建设进程中,高校也好、二级学院也好,都不能够置身事外,而是在坚守中不断创新,为高校学生铺设一条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二级学院育人文化建设工作一定不能够脱离“人”本身去考虑,必须要坚持、落实、渗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3-4]。
二、建立具有独立完善的现代制度
高校制度文化通常是高校学生、教职员工、相关管理人员学习、工作、运行的规则体系,在二级学院建设育人文化的同时则需要以制度文化为基本定位。高校要不断健全文化育人体制机制,确保大学生顺利参加文化育人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文化育人活动的积极性。高校文化育人体制机制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贯彻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育人体制机制。
首先,二级学院制度应当体现相应的激励作用,将原本管理制度中强制性的实施要求转变为学生自觉遵守与执行,如此一来,制度文化就真正做到了尊重人才、激励与凝聚人才。
其次,在制度文化的设计上需要彰显人性化与民主化。随着当前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制度文化常常体现高效自身的办学理念内容,同样的,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现代独立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人文管理精神、文化品位等内容[5]。
最后,在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其制度文化、规则意识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例如,在学生考评方面,不能仅仅看重他们的书面成绩,而是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潜力、综合素质情况,尊重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三、发挥环境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
环境文化是育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环境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教学、科研、技术创新等学术功能,更可以直接展示出校园文化的底蕴。例如,清华大学的近春园、水木清华馆;北京大学的博雅塔;复旦大学的相辉堂,都散发着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了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
第一,高校二级学院在建设育人文化时,应当善于营造、创设优良的校园环境,从而发挥环境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能够受到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与熏陶。
第二,环境文化也包含一定的名师文化。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学生的榜样,德才兼备的教师对校园文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清华大学的朱自清、梁启超、华罗庚,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季羡林等人,人们在一提起他们的名字时都会直接联想到优良的校风与浓厚的育人文化底蕴。
第三, 要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最生动的载体。高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推动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质量,要组织各种层次、不同内容的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活动要有制度来予以保证。
高校二级学院育人文化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了创新其建设路径,本人认为可以从加强人文精神、制度文化以及环境文化这三个方面开展相关措施与对策,高校要想开展好文化育人活动,还需要其他人育人方式综合参与。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和其他育人方式的特点和优势,结合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文化特有的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隐性育人特点,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