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
——以湖南省新化县杨家边村为例
2020-12-07刘平
刘平
(中共新化县委党校,湖南 娄底 417600)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为建设高效农业型、文化传承型、干净整洁型杨家边村,全村干部群众扑下身子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6 年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富民扶持村”,2017 年被列入全县“美丽乡村重点建设试点村”,2017 年被列入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项目村,2018 年被列入“全省美丽乡村创建村”,2019 年被评为娄底市文明村。
杨家边村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与它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杨家边村在注重农业产业的基础上,重彩墨强化乡风文明,大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树立了文明新风尚,做好了“三个传承”,为美丽乡村建设“铸魂”。
一、传承梅山文化,构建精神家园
梅山文化崇尚和睦共处、团结互助,杨家边村在新时代创新性地传承弘扬梅山文化精髓。2019 年正月初一,杨家边4000 多村民举行“千人共吃团圆宴”,全村4000 多人集体热热闹闹过新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月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十三频道新闻直播间及湖南卫视等报道了村里新春团拜会的盛况,美誉四方提升了杨家边村的知名度。“千人共吃团圆宴”的大手笔,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乡亲邻里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友谊,展示了和睦友好、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梅山文化精神与和谐乡村景象。
不仅如此,杨家边村不断挖掘整理特有的文化底蕴,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以中纪委推广的《杨氏家训》作为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的行为准则,杨家边人谨遵祖训、恪守家规,以传承祖德为核心的家风也愈见浓厚,家风文化的内涵大大丰富;延续四年举行赛龙舟活动异常隆重,有组织、有规模,成为各地的典范,引来无数游人观看;用文学艺术、实景演出等形式讴歌杨家将,弘扬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杨家将文化,杨家大鼓、“杨家拳”也得以发扬光大;挖掘传统建筑的历史底蕴、本村独特的人文典故;打造“团筛岭”抗日爱国基地等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发扬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笑意写在脸上、幸福发自内心,有了更多获得感。村民自豪地说:杨家边村有产业、有文化、有未来、有快乐。
二、传承乡贤文明,催生有生力量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致富不忘乡亲”在杨家边村已经传为美谈。杨家边村充分发挥在外工作人员和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平台和返乡创业的机会,以同心同向、聚智聚力为导向,始终把乡贤工作摆在美丽乡村的大局中,通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有效凝聚了乡贤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绘制了美丽杨家边建设同心圆。近年来,杨家边村以“汇聚英才”为统揽,融情融资融智,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让一大批品行好、能力强、感情深的乡贤回乡创业、带民发展,帮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乡村治理的引路人、回乡创业的新农人”。村民邹勇在外贵州从事文印行业非常成功,但他成功不忘回报家乡,2017 年主动请缨担任村总支委员,致力村里的美丽乡村建设,将贵州的文印事业交给别人,自己回乡投资1000 余万元建造大型图文广告公司,并在学校建设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捐资14 万元用于塑胶球场、捐资150 套课桌等等;村民杨骄斌投资500 余万元村里文印山庄建设;村民杨慰民投资300 余万元用于桐凤山景区建设;杨忠伟等人捐资40 万元用于风雨桥建设;杨忠投资100 余万元用于油茶林产业开发……等等,村里掀起了文印人返乡创业,支持村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近几年来,文印人共投资近2000 万元支持村内产业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
三、传承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
开展各类评选活动,传承传统美德,强化德行建设,树立文明新风。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好家庭”、道德模范、环保先进个人、“文明卫生户”等评比活动,号召全村开展各种创建活动,要求村民讲好身边故事,争当身边好人,做好身边好事,营造讲道德、做公益、促和谐的新风尚,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使广大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养成文明习惯,提高文化素质。注重培育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引导家家户户创建遵纪守法之家、科学文明之家、和睦友善之家、平安稳定之家,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奋斗今天、面向未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路上,我们将永不止步,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用心倾情打造“五美三宜”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