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对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0-12-07赵磊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正义城乡马克思

赵磊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9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许多关于空间正义的论述,这些论述涉及生产、分配、权利等方面内容,形成了全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空间正义体系。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为当代中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参考,而城乡振兴战略也推动了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一、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

经济发展离不开空间变化,空间变化也离不开经济发展,马克思从生产、分配等方面考察了空间正义问题,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空间正义理论体系。从生产空间正义视角看,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空间变迁为逻辑起点,对生产空间正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并以社会组织、生产资料、阶级关系等为理论范畴建构了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提出,生产交换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相一致的,如果生产交换与生产力发展相背离,那么这种生产交换就是非正义的。同时,马克思还从以生产空间正义思想考察了经济增长动力、资本积累、经济危机等问题,将更多的空间生产要素纳入了经济结构体系之中,论证了自然世界与人化世界、全球空间与区与空间、城市空间与农村空间的辩证关系,为城乡空间发展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分配空间正义问题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中提出,分配正义应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最终表现为“以工业城市代替自然成长的城市”,城市化是资本积累和掠夺的重要前提,城市空间的各种景象都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找到根源。同时,马克思认为,空间资本化不仅会带来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也会强化资本的社会控制及掠夺能力,牺牲无产阶级的利益,城乡发展不平衡就是空间资本化发展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的理论框架、正义范式遭到了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发掘正义问题的本质,而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有利于培育空间发展的合作意识。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从整体性视角出发考察了空间发展问题,提出了城乡、区域之间共赢发展的理念,对于培育空间发展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有利于推进空间发展的多样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发展应当是以自然及社会规律为基本前提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发展,在空间发展中应当坚持包容性、多样性、共享性的发展原则,推动生产、分配和资本的有序流动。最后,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认为,空间建构应当保持开放性、流动性等特征,空间应当向所有公民开放,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序互动。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继承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农业发展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总体上看乡村振兴战略继承了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中关于城乡发展问题的理论阐述。

(一)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对城乡发展的理论阐述。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认为,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等是乡村衰落、城乡发展失衡的直接原因,工商业和农业的分离必然会引起城乡分离,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工嗾使城乡的分离,这种分离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史。马克思指出,在城乡分离后工业化大生产会进一步加剧乡村衰落的趋势,使个体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活动,从而将一部分人变成城市动物,将另一部分人变成乡村动物,同时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及财产,资产阶级会更加重视城市建设,从而使人口、资源、财富等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并最终将农村变成了被遗弃的“孤岛”。在乡村衰落问题上马克思提出,应当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以高度发达的农村生产力消解劳动异化和分工异化,推进城市和乡村的有机融合;应当消灭人剥削人的私有制,使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应当以城市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在“更高级的综合”中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以工农业融合打破旧的分工格局,消除城市高度发达、农村极端落后的现状,建立新的城乡分工体系。此外,马克思还提出,科学技术是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消解城乡对立的重要手段,要在农村和农业中广泛地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启示我们:应当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以城市带动农村,在城乡融合中打破旧的分工格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乡村的内生性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马克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继承。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以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土地改革、乡村综合治理、乡村教育振兴等都体现了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比如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改变农业生产“内卷化”的不良发展倾向;乡村土地改革有助于盘活农业生产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现代乡村治理能够解决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乡村治理人才缺失等问题,夯实党在农村社会的执政基础,改善乡村社会的道德风气;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有助于盘活乡村实体经济,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空间分配正义思想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仅仅依靠意志是无法实现空间正义的,空间正义的实现更多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应当不断整合城乡发展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城乡产业联合发展。比如应当建立农产品深加工的城乡联合发展产业链,让农业生产深度嵌入工业体系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附加值。再如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优化农村地区的生存及发展环境,以政府“看得见的手”推进空间分配正义。

(二)对马克思空间生产正义思想的发展。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认为,生产交换应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相一致的,如果生产交换与生产力发展相背离,那么这种生产交换就是非正义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了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主张,即让农业生产者能够在城乡联合的产业链中拥有劳动决策、战略规划、经营管理等权利,使城乡生产者拥有同样的劳动决策权。比如应当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集体经济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提升农村和农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应当通过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等方式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建构农民企业家为主的劳动决策机制。此外,应当将云计算、大数据等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的产业附加值。显然,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正义思想。

(三)对马克思城乡价值正义的发展。在价值空间正义问题上,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空间体系中权利平等是资产阶级的权利平等,无产阶级往往被限制在特定的框架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达地区支配着不发达地区,城市支配着农村,中心支配着边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空间正义的实现。同时,马克思认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工人阶级会以工会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现空间权力正义中消解阶级对立,有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化解生产与消费相割裂的市场经济问题。党中央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前提的,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这些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性区别,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各种不公平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消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打破乡村衰落铁律、破解城乡二元格局的必然选择,对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依据,所以应当以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和优化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

正义城乡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城乡涌动创业潮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