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0-12-07雷艳萍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思政

雷艳萍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探索思政教育的多元化路径创新,构建三全育人形势下的大思政格局,将德育工作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环节、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过程,渗透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程。

一、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性分析

工匠精神是强调严谨专注的工作状态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本质是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高尚追求。工匠精神在历史中发展和延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练和彰显。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具有内在一致性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可以明晰的看出高职院校要培养的学生其一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二要具备综合素养高尤其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才,这与工匠精神的本质追求和目标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必须是基于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务实教育,要正视学生的现实和基础,在此基础上设定目标,规划教学设计和培养计划,其中核心是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二)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口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要同向同行自觉融入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标,这一共同目标的核心是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因此,思政课与专业课要凝练具有共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工匠精神可以成为共同的价值塑造关注点,它可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需求,也体现高职院校在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价值教育中的共性追求,工匠精神培育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的突破口,贯穿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

(三)工匠精神可以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评价指标

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一切环节和过程的核心和目标,在此指标下围绕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能力的具体指标,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成为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实习的具体目标设定和渗透,并促进德育工作、课程思政的推进。同时,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担负者,德育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德育的实际效果来体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成效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的提升。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得学生崇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思政的德育效果,以之作为衡量立德树人成果的量化标准,可以增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

二、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现状及困境

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路径,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传统模式和理念中,职业院校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还是学生课程成绩、技能水平、实习成绩、毕业设计等,德育素质的考量不受重视、不成体系、不够量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技术过硬是更看重的指标,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够扎实,工匠精神的培育失之于笼统、形式化、未普及。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缺位”

据调查,高职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超过51%的学生是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了解的工匠精神,经过学校教育了解的学生不足30%,高职课程培养体系更多保留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痕迹,工匠精神仅作为部分课程涵盖的内容,谈不上系统化和体系化。

(二)工匠文化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对尊重劳动、劳动光荣文化氛围的塑造未形成良好环境,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一线技术工人不够认同,受社会中存在的重金钱和经济利益风起的影响,一些学生在职业规划时不能客观认识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对个人认识不全面,对职业要求看中薪水忽视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尤其对职业道德的关注较少,工作的忠诚度不高,跳槽成为家常便饭,学校在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职业素养修炼方面谋划不慎、方法不多、重视不够,校园工匠文化的氛围没有形成。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是走校企合作之路,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中体验感知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目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成为形式,或急功近利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完成就业指标,企业获取劳动力的直接途径,缺乏了对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环节或自觉,使得工匠精神在此环节中并未得到有效教育和渗透,没有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价值。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设计思考

(一)依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方案

高职院校学生有其固有特点,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及高招扩招影响的深化,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录取成绩相对较低,较弱的学习程度反映了他们普遍存在理论学习吃力、接受能力较弱的缺陷,甚至有些学生存在厌学、抵制的情绪,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事实,在理论教学等环节更加突出易于接受性和形象性,德育环节则要考虑这些学生既往学习经历和程度及接受度,不可一味设计高大上而不接地气的德育内容或形式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不能为高职学生所接受,重点是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接受。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门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要系统规划工匠精神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方案和实施计划,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对接新媒体时代对学生影响的客观现实,结合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应当立足于“工匠精神”,从职业技能和价值观念两方面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好的呈现出工匠级的追求与态度。

(二)端正思想:树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人才观

树立正确人才观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舆论及对不同职业类型的认识要有正向的导向和风气,要尊重劳动,尊重技术一线工作人员,企业要形成积极向上的用人导向,破除唯学历唯帽子的顽症痼疾,给工匠精神一个包容鼓励的成长环境,让职业学院的学生乐于学习专业技能,乐于从事技术行业;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重视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培养体系一以贯之而不是走走过场、蜻蜓点水式应付了之;家庭教育要给孩子树立破除唯分数唯学历的价值引导,一个人的成才不是只有唯一的标准,职业教育也有光明的出路,要引导孩子更多地关注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加强技能学习和职业道德养成,用工匠精神的典型激励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为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而一起努力。

(三)立足课程思政,深挖各学科工匠精神的育人元素

课程思政理念和应用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总体来看对课程思政的系统关系思考还不深入,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一般理论应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方法论还需讨论,这里面要深刻认识的一个观念是课程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认识角度也从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转向,更多的关注人发展的本质。课程绝不是简单的提供知识,还要提供未来学习的经验,知识传授中塑造受教育者的三观。课程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其本质任务也应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理念强调专业课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育人功能,这就是思政课与专业课同行同向协同推进的体现。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设计要更多的关注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如何体现思政育人的功能,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设计是有效的切入点,因此要深挖每门课蕴含的工匠精神育人元素,自觉将其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环节。实践证明: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只会滑落为技能训练和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有意识地做好价值引领和塑造,让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潜移默化的接受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实质,认同工匠精神对于职业发展的价值,使其成为个人自觉的价值追求,这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切实做好的工作。

(四)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鼓励“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形式推进工匠精神培育是有效的尝试。职业教育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已成为共识,在合作内容和管理模式上,可以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徒制作为传统的师父指导徒弟学习传统技艺的方式,师父要传授技艺,也要教学徒为人处世,传授行业规矩和做人的品质,“学徒制”突出特点是“师徒相传”,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就是通过古代学徒制来实现的。“现代学徒制”建立在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将学校培养内容与企业文化有效结合,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知识与能力结合,理论通过实践检验,将教学场景移步到工作岗位,由企业高素质人员采用学徒制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成为一种社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五)厚植工匠文化,凝聚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是反复雕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体现了敬畏职业、执着工作、对产品与服务的完美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工匠精神要在校园文化中有明显体现,通过媒体宣传或线下传统宣传等形式让学生可随时随地入眼入心;通过主题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融合工匠精神;邀请具有代表性大国工匠传承人开设讲座、演讲等形式激励形成和创设尊崇工匠、尊重劳动的校园社会风尚,将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因式融入校园文化中,立体化渗透、浸润。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