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
2020-12-07李昂李远凤
李昂 李远凤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0600)
一、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困境
(一)教师队伍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充足的教师数量和专业的师资队伍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教师通常是由思政课教师、部分行政人员组成,不仅教师数量匮乏,素质也参差不齐,没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对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加之,行政人员职务繁忙,在教学精力上的投入有限,这就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性差。教学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决定了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教育工作者只有采取多渠道多维度的教学模式,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寓教于乐的良性互动。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在有限的师资力量范围内采取的是合班上课的形式,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专题讲座的单一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有限的师资力量范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高超的教学水平,那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演变成枯燥乏味政策灌输,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就很难实现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果难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很难在课堂灵活性和创新性上有所突破,对学生的考核上一般采取写小论文的形式,这就很难评估教学效果。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考核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对学生考核的评估主要看学生是否有提高分析时政、洞察世界大势的能力,有没有增强学生政治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看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评估都存在方式单一、流于形式的缺陷,难以反映真正的教学效果。
二、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创新对策
(一)提高认识程度,建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体应当深刻认识其变动性,针对民办学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困境,在课程的改革创新探索中采用了三种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技能。首先每年要求教师通过高校教师在线学习中心学习90 个学时;其次每年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来鞭策思政教师丰富教学的多样性;最后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参与行业内高质量教师培训,通过借鉴其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经验合理的应用于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二)双向开设教学,发挥积极作用。相比于其他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做了双向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大学生对社会客观事实和国家主观认识两重层面有深刻认识。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与线下两个部分组成,线上采用学习通录制课程的形式。由各位思政教师发挥所长确定教学内容,经过集体备课后录制完成放在学习通上提供大二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学习,给予学生更加充分和自主的学习时间选择;线下采用讲座、小班教学的方式主要针对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的时间较短,缺乏学习自觉性,新生采用打卡签到和现场教学的方式教学效果更为明显。通过线上、线下两种不同的设计,以期《形势与政策》的正向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三)多重评估机制,确保教学效果。良好有效的教学过程只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针对当前科技学院的特点,在教学后的学生互动、反馈环节也创新了多重方式的设计,采用网络考试和时事热点讨论的方式来进一步确保教学效果,丰富了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多样性。
网络考试是指在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后通过易班APP 来进行结果检测,每台设备会生成不同的题库供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力求教学效果的反馈更加具有现实性、客观性;时事热点讨论则是通过学习通APP 由授课教师每周发布一个当周的时事热点作为主题,学生在阅读完相关学习材料后,可自行搜索关键词,根据思考所得在主题讨论区发布内容,每位同学将参与不得少于10 次的时事热点讨论,通过该板块的设计使学生做到“周周有话题,人人有发言”,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热点进行思考,提出建议,对于国家政策、国家发展更加认同。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针对自身不足、现实困境在教学中做了灵活调整,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中,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多样性、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