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心音梦”
——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名作鉴赏学生志愿讲师团项目的创新性研究
2020-12-07尹熙
尹熙
(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本项目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大艺特色的三个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项目具有了较高的科学性。
(二)创新性及技术可行性
本项目创新性在于将音乐学专业理论(音乐史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名作鉴赏))与社会化服务(社会实践)二者完美对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前期预研基础和自身具备的知识条件
本项目产生于指导教师曲立昂老师2019 年校级课程考试方法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方音乐史学生课堂专题口述》的基础上,经过了将近一个学年的课堂实践,初步具备了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条件。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本项目——《‘艺心音梦’——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名作鉴赏学生志愿讲师团》,基本上达到了项目组成员和指导教师预期的研究效果。
二、已完成的工作
在项目组成立后,我们首先解决的就是确立项目服务的目标受众。先期派出外联人员去意向目标单位进行联络沟通,达成活动意向。而后课题组通过课题工作微信群及时沟通跟进,确定主讲人员及相关选题,同时认真进行讲座前准备。在此基础上,充分征询目标受众的音乐欣赏口味、层次水平。经过项目组会议研讨,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音乐名作欣赏曲目,并丰富相关多媒体课件及反复演练,以臻熟练。
在项目进行中我们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活动“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作为当代艺术类高校的大学生,我们深知肩上责任之重大与使命之光荣。在学院“办党和人民满意的艺术类大学”的思想感召下,我们项目组自成立之初即目标明确——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升所在地人民音乐艺术欣赏水平而尽绵薄之力。
作为课题的前期试验,项目组成员邀请民族器乐演奏相关专业同学自愿组成敬老爱老音乐慰问小组,于2019 年3 月23 日前往大连锦润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服务。在整个活动中,虽然效果及反响都不错,但是讲师团的音乐讲解水平还是差强人意。为了能够更为专业地提升讲师团学生讲座水平,导师多次组织校内的实操训练,精心打磨讲座课件,收到巨大成效。其中,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张佳怡同学的专题讲座——《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艺术特征》,2019 年6 月6 日在校内试讲后,不仅博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教务处老师的高度评价。
由于2020 年疫情的影响,原本规划的讲师团校外实践讲座活动被迫取消,实为憾事。项目组及时调整,结合我院的演出实践教学特点,在2019、2020 级新生入学后,结合我院校歌的学唱,以及《青春三部曲》的创作、演出及音乐艺术风格特点,重点对新生(主要是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其中,20 级新生的时间安排在9 月23 日晚19:00,音乐楼Y203 教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取得了爱校如家,凝心聚力的良好效果。
三、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组开展音乐名作的专题讲座,对听众进行音乐艺术精品佳作的欣赏给出专业性的解读和建议,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探索普罗大众音乐鉴赏水平的提升办法,以期通过课题团队的努力,充分锻炼项目组的公关、组织、运作、讲座、以及突发情况的临场机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目标人群受众音乐审美欣赏水平的提升,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项目组凭借自身音乐学专业理论特长,在导师指导下,利用宝贵时间立足校园,深入学校所在地社会福利性场所普及介绍经典音乐名作,辅导大众音乐欣赏相关知识,提升民众音乐审美欣赏水平,努力开创艺术类高校音乐学理论专业方向学生回馈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新路子。通过实践,大大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高等院校的社会化服务和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即是本项目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