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教学模式思考研究
2020-12-07王星阳
王星阳
(韩国又石大学,韩国 全州 55338)
一、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整体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中国大学中的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艺术设计教育融入新的社会浪潮,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甚至领先于社会发展水平,已成为今日急需思考并研究的课题。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著名的教育学家卡伯利先生曾经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优良教学”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一,学生要掌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创造力的首要条件;第二,要充分了解社会实践教学的特性和优势,合理进行创新设计和优化改进,利用实践化元素全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自己掌握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并能有效的进行应用。基于卡伯利先生对教学提出的理论,本文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考研究。
(一)为学生提供多种学科、跨学科的培养模式。首先,艺术设计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融汇了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它包括:艺术、材料科学、工艺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其次,由于艺术设计课程的综合性,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人才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艺术、哲学等人文知识体系,还要求其具有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所以,基于以上的两点,艺术设计教学应该建立起多种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学科课程的设置,实现多元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打开学生的视野,协助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艺术设计理论体系。
(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校需根据专业教学需求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并以优化教学环境为目标来进有效整合,全面引进“教”“学”互动、创新性、开放式的全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老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理论知识,更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学习习惯;发现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其不拘束于传统观念的思想;肯定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发现;通过鼓励教育和激励机制的导入,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其能更好的在内驱动力和外驱动力的共振作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有效探索。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模块,但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设计已经开始走向了综合化,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对的社会的发展,基于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具备符合行业要求和岗位要求的能力素养,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则需要在科学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几下集中模式来教学:
1.课题式教学:教师布置设计课题,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动手设计的方式,锻炼其自主的动手能力。2.企业实习式教学:由校方或教师联系社会企业,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企业工作学习,积累工作经验。3.模拟企业式教学:由教师组织,在课堂中模拟企业模式,参照企业岗位为学生量身定做相应的岗位,由教师命题,学生来按照企业流程实施,通过实战演练达到教学目的。4.积极进行校内竞赛组织、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比赛:学校需结合整体教学进度来进行艺术设计主题的设置,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竞赛的设计、规划、组织、实施,并设置评分标准及奖励措施;推荐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由教师带领参与校外比赛,科学进行赛前集训设置,利用竞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时创作和实战演练的机会。5.邀请专家座谈式教学模式:可以由校方组织,邀请校外的专业人士来学校为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及经验。通过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能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得到较为显著提升。
(四)为学生提供新媒体教学的模式。科技与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了新媒体,其中有一种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设备的全新媒体模式,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创新性、多元性、信息性、数字性等的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气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艺术设计的主流。结合新媒体的艺术设计,使得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快捷,设计创意展现的更加生动有趣。所以,应用新媒体教学,是随着社会发展势在必行的趋势,它会带来如下的诸多好处:首先,由于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渠道和大数据技术来进行相关艺术设计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合,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拓宽学生视野。
三、结语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门类,它具有着时代的特性,需要时刻追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不断向前发展,而创造力是前进的基础。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不断思考研究的问题。创新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艺术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要以设计教育结合社会实践为主,多学科发展并重点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最终建立综合的、广泛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