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
2020-12-07陈珊珊
陈珊珊
2004 年4 月,由教育部、中宣部共同部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其中,《艺术学概论》一书由彭吉象、王一川、田川流等学者编写,历时八年,从目录大纲到内容细节反复推敲修改,并在2019 年1 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
《艺术学概论》作为高校艺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目的是发掘和整理中华民族自身富有特色的艺术创作理论与艺术批评理论,繁荣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并且还要指导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实践活动。但是,该课程长期以来却面临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师综合素质的问题,《艺术学概论》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影视等专业方向进行开设,这些专业的老师大多只从自身专业的角度,通过例子去讲解理论,缺乏全面系统掌握其他学科的能力,导致学生也只能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去理解,因此没有统揽全局的视角;第二,课程是纯理论,理论程度较高,相对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艺术生来说,理论较为艰深、晦涩,再加上艺术类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对这门课程就更加不重视;第三,平时作业和考试的单一化,平时作业的布置一般是就某一理论进行阐述,学生要么上网复制粘贴,要么从书本上抄,要么相互抄袭。期末闭卷考试,学生只会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但转眼间就忘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没有达到。
因此,笔者针对该门课程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二、关于《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自身需要的综合素质
以《艺术学概论》第六章艺术类型为例,里面包含了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美术、设计艺术、建筑园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同时,在整本书中对理论支撑的例子,也要求教师从其他学科举例来更加清楚地阐释这个理论。那么,这就要求音乐、舞蹈、美术教师不仅要懂得本专业的艺术,而且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自学其他学科。但是,实际的上课情况是,教师基本都是从本专业的角度对这门课程侃侃而谈,在介绍其他艺术类型时,也是一带而过。同样以第六章主要艺术类型第二节主要艺术类型中的绘画艺术为例,在讲到西方绘画艺术时,音乐、舞蹈教师由于对美术的不熟悉,通常大概讲一下就过去了,试想一下,如果事先花一些时间,了解一下西方美术史,给学生拓展的知识点就不一样了。在讲到文艺复兴时期,对文艺复兴三杰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延伸,如达·芬奇,一般作为画家来讲,但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音乐家、科学家、数学家、武器制造师、建筑师,绘画只是他众多伟大成就中的一个小项,他在数学、物理、地质、天文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他对自己的认知就是一名科学家。在讲授时,配合他的发明和在其他学科方面的贡献,也就拓展了这位画家的知识,学生也会对他作为画家以外的身份听得津津有味。另外,在第四章艺术作品第三节艺术作品的内容中,课本讲到了典型,并用西方文学中的人物塑造举例说明典型,从音乐的角度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可以用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为例,这是一首由10 首乐曲组成的组曲,第一幅画《侏儒》,用音乐描绘了一个身材矮小,八字脚外拐,外貌丑陋的侏儒,笨拙地,一瘸一拐地走路的形象;第六幅画《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作曲家用弦乐器的齐奏表现了傲慢蛮横的富有的犹太人形象,用加弱音器的小号刻画了机灵而瘦小的犹太人,这一对比,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典型的形象。
2.教师对学科新技术前沿的了解
在传统的艺术类教学中,以音乐为例,一般是技术类和非技术类,技术类包括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非技术类包括音乐理论中的中外音乐史、音乐教育、民族音乐,音乐美学、作曲理论以及进几年开设的电子音乐课程等。但都没有关于VR、AI 等这些科技前沿并且可以运用到艺术实践中的。
VR(Virtual Reality),是指虚拟现实。又称灵境技术,是20 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包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学生都知道这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在课程最后一章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史,就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这些先进的科技,并有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
(二)上课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打破原有的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现在较为流行的慕课、翻转课堂等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起来。慕课(MOOC),即大量的免费的在线课程。以第十章第四节当代媒介与艺术传播为例,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先到网上找慕课,目前,中国最大的慕课网站——中国大学慕课MOOC,就能找到艺术学概论的慕课,另外还有超星学习通、bilibili 等视频网站也能找到,甚至一些高校的精品课程都有对课程的讲解。在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所掌握和了解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该节内容进行课件制作,学生分工合作:教案、内容设计、PPT、课后提问等,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在分小组讨论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时,学生更是结合自身和身边事例,讲的都是教材中没有的,但在年轻人中的较为广泛的传播方式。一个学生说,可以建立推广艺术专门的艺术类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通过将一次展览,一场音乐会或者一场文化汇演制作成小视频、Vlog 等的形式,在微博、微信中传播;一个学生讲可以利用大家都喜欢的抖音、快手、小火山、小红书,将艺术学的科普进行普及和推广,因为现在很多科普学者也在抖音或其他视频app 上宣传科学知识,并且粉丝也有几十万;还有一个学生讲自己的朋友在抖音上卖苗族婚嫁服饰,需要提前几个月预定,并且价格也不菲,在做生意的同时也达到了宣传自己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种传播途径获取经验。在讨论艺术传播的途径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更多地着眼于现今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也给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的传播课。
(三)对作业和考试的灵活要求
这门课程的平时作业大都是就某一理论进行阐述,期末考试时,让学生昏天昏地的背一通后,参加闭卷考试,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里面的理论知识。
从上面对艺术传播途径的事例,笔者以为,平时作业的设计可以更多地让学生通过进图书馆,中国知网查文献、资料,全程参与作业的完成过程,并且能从身边选取的作业内容为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而不是东抄西抄,不去思考。学生参与程度高,不仅学会了课本知识,而且也愿意投身到课堂中来。
笔者在2019 年4 月参加教育部第十一期马克思主义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时,听到一位老师在讲她们学校的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期末考试,让笔者眼前一亮。那位老师是美术学院的,期末考试的形式是让学生根据一幅画,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把当时画里的场景自编自导出来,学生当编剧、演员、导演,只为呈现出最好期末考试,这一考试的设计,得到了当时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和其他高校教师的一致好评。
笔者以此为借鉴,觉得在设计期末考试时,可以不再单一的闭卷考试。而是考虑让学生走出去,可以去大剧院看一场话剧、去音乐厅欣赏一场独奏、独唱、合唱等音乐会,去展览馆看一场关于艺术类的展出,去学术厅听一场艺术类的讲座,去博物馆看一场关于历史文化的展览,甚至还可以请进来,结合当地的文化艺术,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来讲述、表演关于他们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让学生在更多地场景中体验不同的艺术,了解当地文化艺术,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自身专业。
三、结语
《艺术学概论》是高校艺术类或艺术类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课程。笔者在2019 年4 月参加教育部马工程示范培训班和课程实际操作后,提出了以上关于课程设计的思考,也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学概论》老师共同参与到这门课程的设计中来,让这门难啃的纯理论课,变得有趣、生动,学生也更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