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艺术角度论艺术的生产与艺术知识的生产的关系
2020-12-07陈煜彤
陈煜彤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结合《艺术概论》中所提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艺术生产”,艺术是人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其产物便是艺术作品。在本文中的“艺术的生产”即为建筑作品的产生,而“艺术知识的生产”即为建筑理论的产生。建筑作品的产生与建筑理论的的产生间的关系在哲学思想在层面可以大致概括为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但在艺术世界又具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实践与理论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这也是本文的两个分析方向。
一、艺术知识的生产对艺术的生产的作用
(一)艺术知识的生产指导艺术的生产
在《艺术世界》中指出:“没有艺术世界的种种理论和历史,任何事物都不会成为艺术品。”可见艺术知识对艺术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纵观古今,不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东方建筑,建筑理论始终指导着建筑的发展走向。而在解构建筑出现之前,解构主义思想已然存在了,它所主张的思维可谓是打破了之前禁锢的思想,给予建筑家新的启发,才促使了众多解构建筑作品的产生以及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不断完善[1]。
(二)艺术知识的生产服务于艺术的生产
艺术的生产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形态,具有即鲜明的不可取代性和多样性,艺术知识的生产为艺术的生产服务,却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优劣。
1.艺术生产的不可取代性
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和他们的作品。真正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会淹没在历史中,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令人回味,这也是建筑理论如何发展创新都无法取代的。
2.艺术生产自身的多样性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建筑理论影响下的建筑作品依然具有多样性。建筑理论只能在精神层面指导建筑作品,而建筑作品的优劣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人艺术修养,文化背景,偏爱风格等因素的不同,其建筑风格也必然各不相同,建筑理论是无法控制最终建筑作品的走向的。艺术的魅力便体现在这多种不可控因素下产生的多样性,艺术知识的生产也无法改变这一特性。
二、艺术的生产对艺术知识的生产的反作用
(一)艺术的生产促进艺术知识的生产
在前文提及《艺术世界》中所述艺术生产是基于一定的艺术理论的指导诞生的,但于此同时在艺术作品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促进着艺术理论的发展。
20 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新材料、新技术诞生促使建筑师在设计中不断追求廉价高效的原则,同时在新艺术运动的引导下欧洲建筑师开始了新建筑风格的探索,试图打破之前古典建筑的束缚。其中具有开创性的是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的作品。二人作为现代建筑的先驱,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总结提出“全面建筑观”“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等设计思想,极大促进了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与之前的古典主义建筑一样陷入困境。因此,大批建筑师开始尝试打破现代主义建筑的枷锁,创造更加富有变化也更具人情味的建筑。
从西方建筑的这两次大的变革来看,建筑理论在众多建筑师的实践下不断发展,并在后人的不断创造中逐步完善。由此可见艺术的生产能够促进艺术知识的生产。
(二)艺术的生产离不开艺术知识的生产
艺术的生产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是无法脱离艺术知识的生产独立完成的,这体现在艺术知识的生产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上。
1.艺术知识的生产的重要性
艺术知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建筑艺术层面来看,许多建筑理论,都是结合当下的突出问题与一些哲学思想,总结形成的,能够兼顾时代性与科学性。西方的解构建筑主义理论这一说法,便是来源于解构主义哲学。这一哲学思想对艺术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在建筑领域,建筑师结合建筑变革的需要,对其做出新的诠释并发展为解构主义建筑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2.艺术知识的生产的传承和发展
艺术知识的生产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这与艺术的生产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的建筑的理论来源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主张资源的重复利用,因此很多古建筑中的木质构建,都曾经来源于其他的建筑。然而近现代中国受战争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论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反而在时代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了。建国后的中国未来展现新的城市面貌,从国外引进了许多现代建筑理论,包括后现代主义理论、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等。然而因为这些理论源于西方,是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不适用于毫无现代建筑实践的中国。这使中国建筑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力,缺乏现代建筑的基础,导致建筑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失去了创造力。这反映出,本土建筑理论对于本土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的。
三、总结
在建筑艺术这一领域中,建筑理论的产生与建筑作品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理论的出现为建筑作品的诞生构建可能性同时也指导着建筑作品的产生。而建筑作品在不断产生中逐步促进着建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