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蹈中民族特色的展现
2020-12-07巴音布鲁克
巴音布鲁克
(新疆巴音郭楞蒙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东归乌兰牧骑队,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841300)
蒙古民族作为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文化的产生与其长期狩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蒙古族的原始舞蹈形态便是模仿草原中凶猛动物的动作,比如“白鹰舞”“狮子舞”等,之后又有“萨满舞”“摔跤舞”“筷子舞”等相继流传开来,虽然部分舞蹈动作有所调整,但民族风格和经典动作仍旧一直保留,成为当地展现民族风格、交流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
一、蒙古舞蹈的常见类型
每每提到蒙古生活,大众总会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场景,也会想到蒙古民族不自觉地跟着音乐旋律舞动肢体的情景。而许多大众并未对蒙古舞蹈有深入的研究,对于蒙古舞蹈类型也不够熟悉。因此,研究蒙古舞蹈民族特色需先介绍几种常见的蒙古舞蹈类型。
(一)盅碗舞。蒙古民族的舞蹈雄浑深厚、舒展豪迈,十分受大众欢迎。其中,盅碗舞是女性独舞的一种舞蹈,带有强烈的古典舞蹈韵味。该舞中,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两臂随着音乐的节奏自如收缩,身体或前进或后退,以表现蒙古民族妇女柔中带刚、温柔娴静的气质。而且此种舞蹈融入了蒙古舞蹈中常用的“抖肩”、“碎步”等动作,舞姿质朴简约,没有规律动作限制,适宜当地所有老少妇女。
(二)筷子舞。筷子舞一般由男性表演,这一舞蹈需运用肩部力量,舞者右手拿筷子,不时地击打手、腿、肩、脚等身体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鼓面,利用腕部和肩部力量灵活翻转筷子来表演动作,时而转身击打腿部、时而转向击打地面,整个舞蹈随意而又不失韵味,紧凑而又不落节奏,是集律动、矫健为一体的大众舞蹈。在蒙古鄂尔多斯民间,这种舞蹈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共舞形式,因此,该舞蹈在表演形式上显得更加欢快、明朗、新颖。
(三)安代舞。安代舞也是蒙古民族舞蹈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舞种,这一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的库伦旗,是萨满舞蹈的一种。当地民众将安代舞用于医病,因此该舞含有祈求神灵庇佑、祛魔消灾的含义。之后随着历史变迁和舞蹈变动,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表达欢乐情绪的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逢年过节或者庆祝丰收、婚丧嫁娶等都要跳安代舞,妇孺小孩挥舞头巾、脱去马靴,拍手叉腰、绕巾踏步、翻转跳跃,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自然而不失真切,融稳、飒、轻、柔、美、韵为一体,将蒙古舞蹈的美好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蒙古舞蹈中民族特色的展现
(一)动作体态的特色。蒙古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其舞蹈在动作体态上也会有此体现。根据蒙古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劳动生产等传统习惯,蒙古舞蹈在肩膀动作、双摆手和骑马步等动作中都有同自然搏斗、积极生活的特征。以舞蹈中的腕部动作为例,舞蹈中硬腕、柔腕、绕腕等动作干脆利落、迅速敏捷,再辅以热情豪放的音乐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骏马驰骋的大草原,心旷神怡。又如,在舞蹈肩部动作中,硬肩在两肘与两肩之间前后交错、反复交替,动作流畅有弹性、节奏干脆有韧劲,恰好表现出蒙古民众在马背上套马杆、勒马缰、驯马群等生活状态的勇猛和果敢气质。
(二)情感表达的特色。蒙古舞蹈在情感表达上也流露出了当地民族特色,从男性舞蹈的热情奔放到女性舞蹈的庄重平稳都带有蒙古族特有的感情色彩。蒙古舞蹈主题多为歌颂草原、歌颂母亲、歌颂爱情、歌颂生命,同时也赞美了草原儿女勇敢顽强、豪爽自信、憨厚深沉的品格精神。比如《蒙古人》舞蹈中,歌手一声呐喊,立即唤醒了草原上的生命,蓝天白云下,英姿飒爽的蒙古少女在充满质感的音乐旋律中忽而抖肩背行、忽而扬臂疾行,展示着其内心的率真与豪情,别样的蒙古舞蹈在其情感释放中生发出不尽的美感,将蒙古人民开阔的胸襟、自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舞蹈形式的特色。蒙古舞蹈表达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炽热的爱,当地民众已经习惯将自身的情感与风俗习性寄托于舞蹈动作中,于是便形成了风格迥异、形态万千的蒙古舞蹈形式。比如在蒙古地区,盅和碗都是温柔端庄、精致典雅的象征,蒙古民众创造盅碗舞的初衷就是想以舞蹈形式向外来宾客、亲朋好友展示其好客大方、多才多艺的独特个性,这也正符合了当地的传统民族风俗。另外,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民众在其舞蹈形式中还融入了筷子舞、狮子舞等与生活形态十分相似的民族特色元素,比如舞蹈《赛马》《鹰》等,将来自草原的民族情感、气质个性都融入到舞蹈形式中,充分展现了蒙古民众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结语
蒙古民族自古以能歌善舞闻名,蒙古民众由于祖祖辈辈生活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娱乐方式十分有限,于是舞蹈便成为其寄托情感、彰显个性的有效途径。蒙古舞蹈最大的特点是音乐节奏鲜明、舞步灵活轻快,其恰到好处地将蒙古民族淳朴善良、勇敢刚毅、豁达豪迈的品行气质融合到了舞蹈中,使当地舞蹈愈发具有独特民族魅力,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