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基于自传人种志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2020-12-07杨明蕊
杨明蕊
(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一、教改背景
大学英语I 是我校针对大一新生和重修老生开设的一门高学分标准化(统一教材和考核方式)的学位必修课。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缺乏学习兴趣和有效学习方法、新生有融入新环境的需要但缺乏有效指导、老生面临课程修读失败导致毕业难的问题;新老生都有学习恐惧心理。因此教改设计重在使标准化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对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需要和现实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寻找、使用和学习语言的欲望,使语言学习在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途中获得自为自在的发展。
二、设计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Autoethnography)
教改采用自传人种志教育理念在于:学生是已具备成年人的言说和学习能力的课程主体;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有个性化参与课程的学习诉求;学生基于关注自我成长和当下生活所激发的书写和表达欲望是推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源动力。
(二)教师为培育者(FARMing)
教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强调教师作为培育者采用FARMing 原则指导和陪伴学生学习。
灵活性(Flexibility),教师对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方法、教学评价的设计灵活机动,做到因时而异,如利用学校网课平台设计PBL 研学项目和评价机制。结合学生专业和学习气质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为历史专业学生推荐阅读《剑桥中国史》等拓展学习思维。结合学生学习表现为积极主动的学生设计展演类学习活动以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为被动消极的同学设计传统作业助其完成课程任务,增强学习安全感。
真实性(Authenticity),通过写作、个性化展演及师生交往过程中追求“说真话”(言为心声)“办实事”(学以求变),使课程成为师生“做真人”(真实交往)的生活空间。
研究性(Research),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做一名积极辅导者、聆听者、思考者和及时反馈者,强调和培养学生的主题探究意识。激发学生通过随处可见的现象看本质,如从课堂桌椅布置的方式思考教育观念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探究意识和能力。
示范性(Model),教师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手把手的学习同行示范教学生如何检索和整编资料、书写规范邮件、设计课件和思维导图、开展PBL 研学、设计作业成果等陪伴和支持学生学习,加深学习理解和优化作业成果,增强学习安全感和方向感。
(三)改变学习方法和重构关系
教改设计使课程学习不再从教师作为语言知识专家单向流向学生,而是在师生通过目的语主动探究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使课程学习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对话,从而从根本上构建积极互助的学习同伴和师生关系。
三、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分析教材主题把课程学习设计为PBL 小组线上研学+线下课堂互动学习模式,利用课外学习优化课堂互动质量、通过线上规范学习要求监管课外学习、线下面对面互动和指导优化线上学习成果。实现以课程学习材料为框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培育者的线上线下、个人和小组、课外和课内多维双轨并行的课程有机学习。具体设计为:
以教材为框架:教学不偏离主题,保障学习安全感。
线上PBL 小组课外预习和总结学习:规范学习习惯、使学生有备参与课堂。
以自愿和连坐原则组织课堂互动:化被动为主动。
期中个性化口语测评:丰富学习体验,减轻学习压力。
主题相关的个人或小组课堂展演:丰富学习体验和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评价表:以评促学使学生承担学习责任。
(二)效果和挑战
学生由外向内的改变表明作为学习培育者,教师理解自我才会理解学生,自我赋权才能赋权学生,放下文化偏见才有机会重构文化价值,而自传人种志教育正是一个更新内在话语、激发师生通过由内向外的学习实现自我转变的新旅程。教改的持续挑战在于:大班教学如何实现个别指导;短期课程如何实现学生长期成长;缓慢内化的教育影响如何抵住即时成效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