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的策略研究
2020-12-07宫妙琴
宫妙琴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一、民办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精准度不够
由于高校学生生源遍布全国各地,而各地方民政部门出具的学生贫困证明又形式各样,甚至有些学生本身并不困难,但利用“关系”,在当地也开具了相关材料,这给高校困难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一方面,在认定过程中,需要有相关材料来作为学生是否困难的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认定学生数量众多,无法对学生提供的材料逐一核实,只能凭学生本人和家长的承诺书来担保,无法精准识别困难学生。
(二)自卑心理导致学生主动申报积极性不够
民办高校当中,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困难学生自尊心强,不愿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学校,在班级认定困难生时,学生本人也不主动申报,从而错过了接受国家资助的机会,而有些相对不是很困难的学生反而因申报而得到了资助,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不平衡,把这种“怨气”归结为学校工作失误。
(三)贫困学生经济负担过重导致中途辍学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学费普遍高于国有高校,而且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或农村,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到了大学以后,学习成绩也是一般,拿不到奖学金。所以很多学生除了受到国家资助以外,没有更多的途径来改善和减轻经济状况,仍无法负担学费,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无法继续完成学业。
(四)全员参与资助育人力度不够
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与帮扶过程中,从谈心谈话了解情况到开展申报、召开评议会、学院审核公示,乃至后期的教育引导等一系列工作,基本都是学生工作队伍的辅导员来完成,而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参与度极低,甚至根本不了解资助工作,更不知道授课班级中哪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然而,资助工作只是学生工作诸多内容中的一项,如果完全依靠辅导员来进行,无法做到全方位育人。
二、民办高校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的策略
(一)规范化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流动性较大,在工作交接过程中就会出现工作内容交接不全面,新人对业务流程不熟悉、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因此,贫困生认定的一些基本工作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确保流程规范,具体体现为申报规范、评定规范、评议规范、比例规范;其次,建档立册材料规范,具体体现在材料齐全、名册完整、信息全面、统一归档、专人负责;最后,实行动态管理,凡有家庭突然发生变故导致贫困的,或是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处分的学生,可随时增加或移除,让更多需要被资助的学生受到最大的帮助。
(二)多途径了解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力求资助精准化
资助精准化是高校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在资助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经济困难学生材料及情况的真实性。这就要求高校资助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与所属教育厅或学生所属地教育、民政部门进行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确保掌握一手、真实的资料,精准认定经济困难学生,进而精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
(三)为学生提供多途径的资助渠道
高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等职能部门挂钩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科研、学校日常工作当中,让学生将勤工助学的过程看成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并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劳动报酬、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参与一些项目,从而获得企业资助。
(四)建立长效资助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
资助工作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工作干部的工作,而是全体教职员工需要共同协作并贯穿始终的工作。作为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也要对经济困难学生多给以关注和鼓励,并与学生工作干部经常沟通情况,努力营造自助、自强、自立的精神氛围,让这部分学生从学业、物质、精神等不同层面感受到关怀,从而引导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资助育人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因家庭人口数多,劳动力少甚至没有劳动力,家庭收入偏低而导致贫困的情况。所以,尽早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就可以尽早解决其家庭负担。
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创新创业项目和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习实践,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技能,为更好地实现就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