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对儿童行为偏差矫正的探索
2020-12-07李盼盼郭晓蓓
李盼盼 郭晓蓓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儿童是国家和家庭的希望,所以学校、老师及父母都对其学习都要求的比较严格,甚至只在乎儿童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对其不良心理和行为的矫正。如果长期处在较为压抑的学习压力下,一些儿童就会产生反抗情绪,直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不及时得以调整,就很容易导致逃学、辍学等偏差行为。
一、小组工作介入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的可行性
对于儿童行为偏差问题,多个学科都进行了介入研究,例如心理学、社会工作等。而隶属于社会工作学科的小组工作是指将有着相似问题或共同目标的人组织起来,然后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协助小组成员进行行为上的改变。对于儿童来说,集体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他们行为上的改变,所以小组工作非常适合介入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研究。
小组工作者相对于教师或者是其他业余人员来说是具有助人的专业性的,其不仅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还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对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更具条理性与代表性。小组工作者不仅仅帮助案主解决当下的问题,还会在此基础上挖掘他们的潜力,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自己去解决,而这恰恰有益于儿童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培养
二、小组工作介入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的措施
从小组工作的模式来看,交互模式与发展性模式更适用于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介入。其中交互模式注重小组成员、小组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模式,需要小组工作者将有类似问题的儿童集中起来,并提供开放性的环境,让他们多进行互动,互相了解彼此;同时,小组工作者要要求组员在小组中建立平等的关系,例如可以通过自我介绍、游戏以及自由聊天的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熟悉;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他人的了解使儿童发现自身的问题。发展性模式则着重于预防、恢复与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功能,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积极表达自己并且找出自己的兴趣与目标,也要求小组工作者扮演“使能者”的角色,支持帮助与促进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与改变。所以在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给予小组成员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鼓励他们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此次活动的想法与建议,最后整合小组成员的建议归纳为经验。同时,工作者还需要为小组活动提供相应的资源,使小组成员不仅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小组活动的主导者。
从小组工作的方法论和理念来看,社会学习理论与生态环境理论都对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介入有借鉴价值。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个人认知、行为与环境三方面的因素所影响。因此,在一个小组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在小组内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并对该榜样所表现出的正确行为给予表扬与奖励,以期为整个小组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追赶超越的氛围,来促进其他小组成员的积极模仿。诚然,如果榜样表现出错误行为,工作员也要及时指出,以此来促进小组成员对规范的认知和遵守,教导小组成员当受到不良行为影响时要自觉抵制,这样才不会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问题。生态系统理论是指将个体融入环境系统中,而儿童行为产生偏差问题的来源主要是其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亲密的人,例如家庭、社区、学校等。家庭里父母的关系以及学校里老师的态度等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小组工作者需要指导儿童学会正确选择处理自身与这些环境相处的方式、方法,同时也需要督促儿童的父母、老师、朋辈群体等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注。
三、小组工作介入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的意义
促进儿童了解自我。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从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以及自己从他人身上所表现出的问题中发现自己的症结所在,而儿童只有能够了解到自身所存在的种种偏差行为的危害,才会有改变自身问题的动力。
有利于发掘儿童的潜能。在儿童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与同伴进行深度的互动,从而发现自己的更多特点和可能;工作员也可以从中发现儿童的优势。并通过加强类似的活动增强其对自身优势的了解,并将之发扬光大。
有利于儿童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人际交往范围得以扩大,并能有效矫正自身的一些偏差行为,最终得以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