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2020-12-07朱丽媛
朱丽媛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东中心小学,江西 抚州 344000)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都产生了一些影响。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无形中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有效地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融入于数学教学中,成为了数学教师的头疼问题。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毋庸置疑是促进的,其有差别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信息技术在新改中,对传统教育教学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对教育教学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激活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模拟现实,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带领着学生探索,老师的带领质量决定着这堂课的效果。在长期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吸取程度。针对一类的情况,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目标,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怎么样才能打破这一种的传统教学呢?现代信息的介入就恰到好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态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那么信息技术就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自在、活跃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气氛的推动下,学生的活跃度以及大胆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投入课堂中,更好地吸收课堂的知识,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营养午餐”时,这部分知识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课前导入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课前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书本的理解并不透彻,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个类似做早餐的视频,同学们面对着早餐食物的诱惑,能够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于是学生带着对食物的欲望,投入于课堂中来。又例如在“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中,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表达出来的认知也有限,他们无法真正的想象物体的立体感。此时如若让学生们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回答也是模棱两可。于是,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图形,通过鼠标的按动可以清楚地看清每一面每一个角。视频播放的引导下学生很好的感受物体的空间形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老师从传统的带领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这种的改变根本上就是信息技术的推动。
二、简化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数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思维严谨、操作性强,只让学生们看和听是不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只有亲身的经历才能感悟,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的目标,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需求,设法找出哪些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使那些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利用信息技术。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搜索纸币图片,并且以PPT形式展示并且提问:“什么是一元?什么颜色?可以买到什么东西?”信息技术为学生认识人民币提供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例如在“认识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角的顶点和边,利用多媒体的来强化的角和边的组成:固定住一个点,不断的移动一条边,形成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粗细无关”。动静的结合使学生充分的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教学的过程。
三、激发兴趣,数学联系生活
鲁迅说:“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讲得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正是这样,现代化教育正以形象化、生动性、直观性来代替讲的好写得好的教学手段。但是若一味地贪图它就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教师要严格运用信息技术,让教学的方式发生质的飞跃,使其学生的增强学生的兴趣以及也对数学这科目有新的认知。
例如“找规律”的学习中,只有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去观察里面的规律,从而思考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学生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那份兴奋和愉悦,对知识保持着高度的求知欲,在无意间吸取的知识,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变成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知识和探索的精神产生了积极性,改善学生以往对数学的认识。又例如“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课中,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内容不是只停留在课本上,数学也时刻在影响我们的生活,通过多媒体查找关于自行车的历史以及构造,这不仅仅是在学习数学也是在学习生活。
总之,在如今的新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并不够充分,还有许多潜在的用处以及更大空间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给为教学带来的效果和改变了教学方式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这不仅是一个趋势更是一个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优势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在数学这科目上也是在其他学科所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