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技工院校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实践
2020-12-07孙学娇
孙学娇
(淄博市技师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在技工院校步入新时代以来,培养出专业性强、思想道德端正的高素质人才,是技工院校教育改革中一以贯之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的工作重点主要偏向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较为轻视,这就导致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推动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现状
(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升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薄弱。近年来,高中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更多学生会选择接受良好高中教育继续学习以期望考取好的大学,因此,技校的生源素质相对一般,学生本身思想政治理论学的不够扎实,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也多为倦怠心态,再加上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境贫寒而背负很多生活压力,也有部分家庭是由于家庭结构存在缺陷,导致学生易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染,导致自甘堕落,缺乏提升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性。二是思想品德日常行为习惯较差。技工院校的部分学生自律能力不足,有的会出现较强的叛逆心理,跟学校的管理教育对着干,加上进入技校之前就已经养成了不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扰乱课堂纪律、不配合教学工作现象普遍,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行为也时有发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责任感和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自己教学的学科范围内最大程度实现育人成才的目的。目前,在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中仍有部分人存在业务水平较低、个人素质偏低、教学态度不端正等情况,如有的教育者为应付校领导抽查,只关心形式上是否完成工作任务,而疏于实质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教育者则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性,某些言论容易带给学生误导,没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能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的教育者因为自身的教育能力不足,面对某些品行顽劣的学生,只能采用强制性管理措施,甚至采用体罚的方式,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品行、素质,长期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会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后更容易误入歧途。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有待改进
在当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了,新的信息、新的思想,需要通过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先进的教学理念来予以传播。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为单一、呆板的方式,比如召开大会、宣读文件的纪律教育,教育者在台上照本宣科,将文件中的纪律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强调纪律教育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作为受众,在这种形式的教育下,多表现出厌烦的状态,或交头接耳,或低头玩手机,并不能将纪律教育的思想真正传达至学生的内心中。
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思考
(一)急需破解专业教师“传道”和“授业”相融合问题
“传道”永远不只是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内容,它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专业教师要创新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以求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巧妙结合点。此外,技工院校要通过开展教师意识形态教育、师德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思政素养,从思想层面解决专业教师“传道”和“授业”相融合的问题,只有逐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工作水平,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动有效的思政教育。
(二)渗透教育要灵活自然
专业教师在解决了思想认识、方法论有关问题后,就需要考虑如何结合课程性质与内容,找准结合点、切入点。教师需在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单元设计时思考如何整体系统规划、分项分步实施思政教育的渗透。
(三)“课程思政”不能脱离“系统育人”大环境
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关键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环境中。技工院校从校园文化、宣传教育、人文讲堂、学生管理、共青团工作、课程教学等诸多角度,从管理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团干部、班干部等多个主体层面,全面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下好、下活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这盘棋。
总结:当前,很多技工院校或开设思政理论课,或开设德育、职业通用能力等通识性素养课程,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中寻找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思政教育全局工作中,让学生不仅在思政类课程中受教育,还能从专业课程中汲取隐含的思政营养,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生动的思政教育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