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身体语言的心理效应

2020-12-07于建蕊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于建蕊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何桥乡史家桥小学,河北 保定 071106)

在课堂上,教师的有声语言无疑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一个有着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仅会十分重视有声语言的冶炼,也必然不会忽视无声语言的修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所谓无声语言,即人们通称的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它包括表情、动作、体姿、身体空间距离等。它生动鲜明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教师仪表

教师美好的仪表符合学生的美审美心理,能唤起美感,自然地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移情作用,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被移植到学习内容上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活跃而有效。其持续的作用,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长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位衣冠不整、邋里邋遢的教师是很难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的,除非他的学识和专业修养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而人们已经自然地给他的仪表罩上了一层炫目的光环。

二、表情

面部表情包括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内所做的一系列动作,是极其复杂的肢体语言。轻蔑时,一般嘴角会向一侧上扬,双唇紧闭;厌恶与讨厌时,双唇会向上扬起,直至鼻翼周围的肌肉会紧缩在一起,印堂间有皱纹,整个面部表情集中在面部中央;愤怒时,双唇紧闭,嘴角下拉,眉头向下紧锁,眼神犀利。这些多是负面的表情,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

睁大眼睛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当教师看见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透露喜欢时,面部表情就应该表现为,眼睛睁大,瞳孔扩张,而且眼睛睁得越大,表示喜欢的程度越深。

目光是最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它甚至可以激起一切情感的波澜。

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教师看学生的眼睛不温和,而是紧迫逼人的,视线会令学生闭上自己的嘴巴,同时心理上还会感受到逼迫力量。如果教师目光柔和,眉毛微微上扬或面带笑容,则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对其发言饶有兴趣,从而增强说话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教师课堂表情自然、温和、亲切、平易时,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小以至消失。这样,师生间的感情通道就会畅通,学生思维之门也随之敞开。接受有用信息的灵敏度大大提高。反之,如果教师表情冷漠,则容易妨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闭塞学生的思维之门。

三、动作和手势

手势是肢体语言的主要形式。法国散文家蒙田曾说:“看啊,看看双手怎样允诺,怎样变戏法儿,怎样申诉,怎样胁迫,怎样祈祷、恳求、拒绝、呼唤、质问、欣赏、供认、奉承、训示、命令、嘲弄,以及做出其他各式各样变化无穷的意思表示,使灵活巧妙的舌头亦相形见绌。”从蒙田的叙述中,我们感觉到了手势语言的魅力。

通常情况下,教师讲课都会附带一些手势,一方面可以强调和解释有声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适当的手势可以使说话的内容更丰富、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

体罚是一种负面的肢体语言,我国法律规定不得体罚学生,但对于该不该体罚的问题,时常引起人们的争议。教师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与其用体罚去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如用鼓励和表扬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这才是一种更好的长期策略。

四、身体距离

身体距离是人们感觉自身与周围人群间所需的相隔距离,是另一种非语言沟通。教师讲课时一般应在讲台上走动为宜,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演讲距离,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再配以和谐而有节奏的步调,则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当组织讨论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种距离的缩小会使学生感到心理上的接近。

五、姿势

“人民的好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包全杰生前是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教师、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1999年因病去世。他从教几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敬仰,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在身患绝症,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标准的站立姿势上课,拒绝坐椅子。教师标准的站姿,首先对学生是一种尊重。其次,站着讲课稳健自然,能使教师的各种形体语言得以充分展示,学生通过无意注意可以感知到更多的内容。再次,坐着讲课或双手长时间地支撑着讲桌的边沿,可能给学生疲惫不堪的感觉,使学生思维迟滞,也可能由于刺激单调而导致学生分心。

总之,教师的形体语言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特殊价值不亚于有声语言。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自己要努力地成为孩子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比榜样更有力量,它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震慑’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榜样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完全有责任成为学生的积极的榜样和努力的标杆。“诚于中,形于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并将其外化为育人的行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