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授课方法之情感教学法
2020-12-07秦玉娟
秦玉娟
(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中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历来的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人的情感的熏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情感、塑造美好心灵,从而实现人的灵魂的完美。美术学科本身具有情感因素,美术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情感特质,教师应充分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完善其人格。
(一)美术与情感相结合
艺术是感情的表达,是灵魂的体现。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感染学生。创设艺术情境,需要根据美术作品的风格和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更好的地进入艺术欣赏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艺术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境界。
(二)美术与文化相结合
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体现作者内心的情感。我们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应从了解作者开始,进而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等。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历程,才能体会艺术作品深刻的内涵,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
(三)美术与幻想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驰骋在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当中,在其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他们就会在成长中,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保持长久的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带着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学生的心理往往拥有最美好的画面,这是他们通过心灵去碰触这个世界而留下的印记,如果可以用美术作品把这些美丽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受到极大鼓舞,能激发他们创作的动力,对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
情感构成了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可首先安排欣赏课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触、肌理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维的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课堂教学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场景引入等,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氨。让学生投入到故事或游戏中,萌发对美术的情感。
(二)感受艺术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创建一个美术情境,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连贯的画面,甚至可以想象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每个孩子的想法各异,彼此间互相描述,可要求学生据此创作一幅情境画。
(三)拓宽情境
拓宽情境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和课堂教学的高潮。它是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进一步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创造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和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拓宽美术教育的情境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也从中感受集体精神,投入情感,从而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断提高审美情趣。
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措施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我们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和要素,还要科学利用情感表达和空中模式,优化多元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热情,内化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心理体验,促使其获得审美意识和美术技能的双重飞跃,为将来的学习生活、美术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将美好的艺术形态和健康的情感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