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前调查与预习策略
2020-12-07任艳霞
任艳霞
(河南省实验学校鑫苑外国语小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引言:小学是学生教育培养中非常关键的阶段,该阶段的学习往往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要确保小学数学课堂设计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保证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有充足地了解,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施相应的课前基础调查,通过基础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课堂设计。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实现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状态,在日复一日地学习中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目前在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取灌输式教育,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不断做习题来提升学习成绩,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虽然对提高成绩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课堂过于严肃,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特别容易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厌倦学习,害怕学习,担心考试,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所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无限细化、归纳分类过后才传授给学生,学生习惯了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习变得越来越被动,成绩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同时,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完善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对于核心素养认识不够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极为重要,而部分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教师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的。
(四)学生惧怕数学
在小学阶段,数学往往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科目,由于数学内容繁琐,逻辑思维性较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学生都惧怕学习数学。学生在课堂上遇到问题不敢提出来,总是担心自己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会被教师和家长批评,这种惧怕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无法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据实设计难度适宜的导学案
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学生家长难以为学生预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殊性,更为学生课前预习增加了难度。因此,对于学生在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要实行循序渐进的方式,科学合理设置导学案,使学生能够真正开展自主预习,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预习能力、自学能力,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的自学兴趣、预习兴趣。如,在小学数学中,小数乘法的预习中,由于有了前面两位数和多位数的乘法基础,此时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的导学案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上。教材中以例题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了计算方法,可以说已经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预习平台,而大部分学生通过例题基本能够明确小数乘法与其他乘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最后小数点的确定。在这样的基础上,设置的导学案可以以同样的例题,但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即把知识掌握的更深。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是课前预习,农村家长无法提供切实指导的前提下,课前预习导学案难度要适宜,尤其是导学案在发给学生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解释,一般为一两句话,切实分清预习与讲课的区别,保证绝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效果。
三、明确课前基础调查方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所掌握知识有限,加上不同学生具有不同个性,实践中应采取差异化方式进行课前基础调查,如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要求学生课前填写,以把握学生实际情况,该种调查方式适用于概念课课程内容调查;谈话交流,选择不同类型学生建立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特定知识点学习与应用情况了,该种调查方式适用于后续教材内容调查;预习分析,设计预习表格,将预习作业、重难点问题融入预习表格,把握学生新知认知与学习基础,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调整;课堂交流,借助课堂小结环节与学生建立交流,通过平等交流探寻下节学习起点;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后教师应及时做出反思,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反思、学生学习结果反思等,深层次总结下节学习起点。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使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实现对作业的创新化设计,如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