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020-12-07熊德凤
熊德凤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街道长征小学,贵州 遵义 563200)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教学情境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体验课堂,理解数学问题。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有很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就会加深,他们也会有更多的精力和动力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极大地改善课堂气氛,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只是教师对其进行讲解,这会让学生会感到枯燥,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生动性,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得到释放,这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这样一个更加轻松和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然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创设具有拓展性问题的数学情境
小学数学阶段是整个数学阶段的基础,这个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们解决一些具有拓展性的数学问题,锻炼培养他们这种能力。当老师创设数学题情境时,要从易到难地来让学生们进行思考,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学生解题后,再根据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将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而且在这种比较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学生们也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更深的了解,另外,这种训练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让他们在以后的做题中可以更加灵活多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这种增加拓展性的数学教学方式确实会对当今的数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传统的老式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像数学本身一样,真正变得灵活起来。
三、创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
数学本是一门源于实际生活的学科,对于小学数学则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根据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最终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观察力和自学能力。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和兴趣进行一定的教学,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在结合课本教材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区创设出一定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们去思考,这样学生们会更有一种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游戏帮助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面对事物都保持一颗好问心理,接收数学知识与方法,或将它们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准备相应的文具或玩具等有标价的物品,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学习销售人员和顾客的角色。在此期间,也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游戏形式应该根据数学教材和对应学生的变化进行调整。
(二)采用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采取实践通过手、眼、脑紧密合作,清晰客观事物变动性,将外在表现出来的思维行动变换为相对应的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之间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帮助学生思考、提问和自主学习的模式。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在课前用硬纸板做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并将所能得到的关于圆周和直径的信息整理出来,得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相应规律。然后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思考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使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时,老师不应该向学生展示问题,学生应该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情况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学内容和未知知识点之间形成认知的冲突,引起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矛盾性的探究欲望。例如“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中可以规律性地把各种颜色的灯笼(贴画)进行排序,老师则用灯笼所代表的排列号来命名相应的颜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趣味性地告诉学生其中的奥秘,当学生感兴趣的时候,他们会很容易地探索和掌握这些内容。由此学生会对未知的内容提起兴趣的学习,充满激情地进行探究思考,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所提升。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所体现的逻辑和抽象能力会给很多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情境来解决数学问题,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