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07杨继峰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杨继峰

(亚布力林业局第一中学校,黑龙江 尚志 150631)

新课改要求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通过提升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努力为学生创设与社会和生活更加贴近的地理课堂。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高中地理教师都对情境教学更加重视,所以会在课程导入教学中从创设情境形式入手,通过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其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快速进入状态。相关实践也得出,创设情境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有重要作用。但为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既要重视多种形式的运用,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比赛、表演、生活、问题等情境,以此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另外要重视预设和生成,保证学生可发挥学习主动性,即创设情境时需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探究空间,达到进一步提升地理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城镇和乡村”一章关于“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农民工进城务工、春节期间火车站场景、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等图片,使学生先初步了解城市化的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提出问题:“民工潮是如何产生的?产生民工潮的后果是什么?城市和农村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有没有组织农民工进程的必要?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心学习课本内容,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把主题作为记忆分支,逐渐从中心扩散至外围,并用关键词连接各个分支,使学生多更多知识有清晰的记忆,进而提升系统学习的效果。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使学生对其中的细小知识点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在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的原则,还要发挥引导、支持和鼓励作用,使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作用和价值不断感知的过程中学会绘制并熟练运用。

例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大气热力环流”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中,可利用思维导图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回忆,并把大气环流写在黑板中间,把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中把“热力环流”关键词加上,引导学生对相关示意图进行绘制,然后提出问题:赤道和两级冷热不均的情况在全球差距最大,会有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吗?然后再以相同的方法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北半球气压带分割等分支,如此大气环流中的重要知识点便一目了然,学习效果也大大提升。

三、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现实生活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选择其中的内容、画面、事件、场景等为素材,所以就要求地理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并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促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高中地理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以此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理想效果。所以就要求我们努力发掘实际生活和地理知识点的契合点,做到无缝导入和衔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面的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合理解决,并基于生活中的问题主动对其蕴含的其他地理问题深入探究。

例如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节的教学中,可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表达“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的生活场景的图片,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观察,分析其形成因素。学生可根据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教师的指导,总结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冬季风”“纬度位置”“地形地势的高低”等因素有直接关系。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各学科间也实现了联动;而且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的生动形象的图画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习和生活体验。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提出“创设情境、思维导图、联系生活”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