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在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及其配套造林技术
2020-12-07王哲
王哲
(山西省森林草原防火技术服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沙棘属于落叶性灌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和防止沙化,对防止水土流失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同时沙棘还有着非常高的经济效益,沙棘果实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在食品销售领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另外沙棘的药用价值也非常的巨大,特别是在医疗保健方面,获得了很高的评价[1]。
一、西北地区气候环境特征
1.地貌坡度起伏大,风沙干旱严重;西北多数地区属于半干旱向干旱沙区的过渡地带,是我们国家农业、畜牧业发展较为脆弱的薄弱地区,其地形地貌主要客源分为六盘山以及黄土丘陵两个主要部分,地表多以黄土为主,梁、沟、盆等地貌错综复杂,支离破碎。
2.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环境干旱少雨,水分蒸发力度大,且年降水量严重不足,季节气候降水分布不均匀,变化非常大。一般春季和冬季降水较少,多大风沙尘漂浮严重。而且西北地区身处内陆,过境河流也非常稀少,这就使得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属严重缺水地区。
3.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加上地表沙化非常严重,依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水土流失大2.58万平方千米,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2]。
二、沙棘的生长习性及在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
1.沙棘的习性;沙棘的生长对土壤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且抗旱性强,耐盐碱性高,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能在悬崖峭壁、荒山荒谷等各个地方种植生长,且生长十分的迅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生长成为茂密的灌木丛林,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壤,对改变土壤贫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西北地区不可替代的贫瘠土地种植物种,同时沙棘生长非常迅速,根系非常发达,一般来说种植四至五个月的沙棘能够长至2米左右,且枝条发芽较快,适合经常性修建。
2.沙棘在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沙棘在生长过程中根系非常的发达,侧根能够生长伸展到较长的范围,并且侧根还能发芽生长成为许多的新的株苗,继而形成了茂密的沙棘群,这些成片的沙棘对防沙护林、防止水土流失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茂密的沙棘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壤,对恢复植被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沙棘造林技术
1.采种;通常来讲,沙棘在生长过程中,开花时间为5月份左右,果实成熟在9至10月份,果实是不会自行脱落的,需要人工进行采摘,为此选种的时间段较为漫长。具体的采摘种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剪刀将沙棘枝条剪下来,用石磙碾压,然后放在水中浸泡,在浸泡过程中剔除沙棘果实的外皮及果肉,经过再次浸泡去除果实中的杂质,将获得的种子晒干储藏起来。另一种方式是沙棘果实成熟以后,在地上铺上篷布等布垫,然后用竹竿将沙棘打落收集,通过用水搅拌的办法将沙棘果的果肉及果皮剔除晒干收集。一般来说,较好的果实一般出种的概率为百分之十五左右,发芽率为百分之九十以上[3]。
2.育苗;育苗分为播种和插枝两种方式,这里主要叙述的是播种育苗。由于沙棘种子较小,且种子表皮较厚而且质地坚硬,表皮之上还附有一层胶膜,阻隔了水分的吸收,在发育过程中破土能力差,为此在育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个步骤;首先是选址环节,在育苗选址上应该将具备灌溉条件的土壤作为育苗土壤,而且还要注意土壤的黏性适中,如果是采用干旱的土壤的育苗,必须提前将土壤进行翻耕整平,并提前做好蓄水灌溉的设施设备。其次是播种的时间;一般播种的时间为春季的四月份为最佳播种时间。三是浸种,浸种一般用60度左右的温水将种子浸泡3天左右,再将种子混合沙子搅拌在一起,等到种子有四五成发芽就可进行播种。四播种定苗;在种子播种之前要讲土壤进行加工耕挖处理,在播种之前要留有灌溉的底水及肥料,在幼苗生长期间还需进行定苗间苗处理,最后是进行除草养护,一年生幼苗需进行5次以上松土除草。
3.造林;播种造林可以选址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方,土壤最好以沙质土壤为宜,一般在春季或者是秋季为最佳播种造林时间。首先是对于撂荒的土地可以用畜力或者人力加以耕挖整平,撒种以后做好蓄水保持突然干湿适中。人如果在播种时地表杂草较多,应该采用穴播的方式或者是窄带加以平整后加以播种。二是植苗造林,植苗造林要在先年的秋天对土壤进行挖坑蓄水,栽种时要将土壤进行翻耕整好,以此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由于沙棘发芽时间较早,所以要尽早地把握播种时间,通常在土壤解冻30厘米左右就可以进行播种。树苗栽种应该选择树苗较小的秧苗,树苗根系控制在30厘米左右,栽种时尽量控制在50厘米深度,且需保持必要的行距,利于幼苗成长。
四、结束语
沙棘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森林资源,也正是因为沙棘具有耐寒、抗旱、耐贫瘠、生长快等诸多优点,使之成为了对生态林业造林的重要物种。为此,作为林业工作人员,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沙棘种植在现实中的作用,不断地强化造林技术,为国家的林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