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2020-12-07李云
李云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8)
在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大、收入待遇差、职业前景渺茫等问题,这些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应以就业导向为切入点,推动高校管理工作创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当前高校学生就业现状的形成原因
自从高校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一直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只不过前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不明显。2012年以来,中国深入推动经济转型,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严峻。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固然与经济发展有关,同时也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实践能力较差、就业理念落后等有关。
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落后,热衷于国企、公务员等“铁饭碗”,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这些工作岗位上,从而造成了人为的“就业难”问题。有些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从基层做起,对小型企业、私营企业等缺乏兴趣,宁愿待在家中也不愿出去工作。有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岗位需要,直接影响着就业。比如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合作意识缺失,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这些直接影响了工作单位对大学生的看法。
二、就业导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就业导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直接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评价。如果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看好,不愿意到学校进行招生,直接导致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尤其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就业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学生管理工作理应围绕学生就业展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为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对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和竞争力。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始终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即高校学生的工作能力差、适应能力不足、实践能力缺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第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发展动力。第三,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及规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等,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往往会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将专业教学、就业指导、学生就业、学生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就业导向视域下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在就业导向视域下,高校应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推动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等。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不断优化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比如将就业导向思维融入日常管理、学分管理等管理活动中,建立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学生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后应建立学生档案袋,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方案、个人成长规划。还应以学生在就业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以学生管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学生的学分管理、学习评价等管理活动中,应突出就业导向的管理目标。
(二)创建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因而应以就业为导向,建构学生管理网络平台。比如应将就业指导、学分管理、学位申请、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等上传至网络平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平台在校企合作、学生就业、勤工俭学等方面的中介作用。应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方案;应开设大学生就业专栏,邀请专家在网络专栏中讲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注意事项等。
(三)推动毕业生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在学生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在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管理工作,将就业情况、职业岗位等作为毕业生管理的着力点,着力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比如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为尚未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岗位。为了更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校还应将开展大学生招聘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等作为学生管理工作重心,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就业平台。例如学校应与地方政府、人事部门、行业协会等进行合作,定期召开大学生就业交流会,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解决大学就业问题、提高学会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评价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应以就业为重要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重要目标,推动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不断优化日常管理、学分管理、就业指导等,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