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本科学生党支部量化考核的思考与实践
2020-12-07吕毅
吕毅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北京 100101)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是广大青年的优秀代表,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在思想、学习、品行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群体,大学生党支部是引领学生党员和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的革命历史、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的窗口,是培养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基石,是团结带领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本科学生党支部开展量化考核的必要性
(一)对本科学生党支部实施量化考核是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九大后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三十四条写到:“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教党〔2017〕8号)中对学生党支部在支部设置、支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学生党员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就学生党支部应发挥的作用方面强调了“学生党组织发挥好组织带动、工作带动、队伍带动、榜样带动作用。学生党组织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针对性实效性强,在推进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工作有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引领优良班风、校风、学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号)中提到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对标争先”中,要做到“七个有力”,即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
对于目前高等教育来说,本科生教育是主体性和基础性教育。本科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年龄来看,本科学生党支部成员大多为18岁至21岁阶段的青年学生,处于本科阶段的他们普遍心怀理想、富有热情、朝气蓬勃;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可塑性较强;在朋辈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夯实本科学生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能从制度层面保证本科学生支部和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和引领作用。
(二)对本科学生党支部实施量化考核是开展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2017年5月,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指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本科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在本科生中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本科学生党支部有着在青年学生中进行思想引领,开展理想信念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天然优势。通过规范要求“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的标准,提高本科学生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增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积极向身边同学传播党的正确思想和观点,从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和主动权的基础防线。其次,根据本科学生党支部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特点,通过相应的工作机制鼓励学生党员深入班级、宿舍、社团等,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从支部的角度进行反馈与帮扶,加深了党员同学与普通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和力,提升了党支部的存在感和吸引力,也从中提高了联系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质量,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学生党员骨干。第三,通过引领支部开展丰富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党员和青年学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的实践精神,形成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理念,引导青年学生实现“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
(三)对本科学生党支部实施量化考核是回应当前本科学生党支部功能缺失的有效办法。
从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看,调查显示,本科学生党支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够突出,在本科学生中思想引领、困难帮扶等作为高校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到位。具体来说有下面三个方面。
1.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不突出,思想引领作用有待提升。本科学生党支部成员流动性强,特别是由学生党员担任书记的学生支部,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限制,政治站位和思想理论水平有限,使得支部在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党性教育、纪律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不够扎实,在对党的最新理论的理解、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贯彻上不够到位。本科学生党员对“四个意识”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容易出现重学业轻政治的情况,支部党内政治生活有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部政治功能的发挥。
2.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功能不充分,组织生活管理有待规范。随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新要求,近年来本科生党员发展指标总量上有所控制,在本科学生党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学生党支部在培养、考察积极分子方面的压力较大,支部在保证学生党员发展流程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真正把思想上成熟、学业上进步,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吸纳入党组织。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方面还存在不规范、不深入的情况。
3.学生党支部的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学生党员在高校具有“学生”和“党员”两种身份,学生党支部在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还缺乏有效的途径和载体,学生党员在围绕校、院中心工作方面应发挥的“党员”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彰显。学生党支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主要是通过广泛参与服务党员、群众,有效发挥模范先锋作用的方式积累形成的。学生党支部缺乏在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关心关爱和帮扶困难党员、群众、在党-班-团联动开展工作方面相应的保障机制,开展服务的渠道不够畅通、内容不够丰富。
二、本科学生党支部量化考核的指标构建
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构建本科学生党支部的量化考核指标是从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督考核机制的角度探索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部分内容的有益尝试,是从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角度来提升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探索。
根据本科学生党支部现存的问题,从规范支部建设、发挥支部作用的角度,结合学生支部的实际和学生党员的特点,可以从支部基础工作、教育管理工作、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3个一级指标和13二级指标来制定量化考核指标。
(一)支部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的量化指标主要包含支委会建设、党课学习、主题党日活动、新闻宣传、党费收缴管理5个二级指标。支部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是看支部书记和支委的“领头雁”作用,支委会建设主要包括支委会团结有力,按时召开支委会、制定支部工作计划、《支部手册》填写规范。其他基础性工作指标主要围绕开展党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的质量,宣传工作的数量,以及党费是否按时按量交纳来衡量。
(二)组织管理工作。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组织管理主要围绕支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培养发展预备党员、考察预备党员3个二级指标来进行考核。组织生活会是学生党员之间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一项重要组织制度,开好组织生活会对学生党员也是接受党内教育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党员应主要围绕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联系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广泛的谈心谈话等自我教育形式,可以发现并遏制思想中的错误倾向,达到团结同志、提升党性的目的。发展党员工作是本科学生支部的重点工作,这也是与教师党支部的不同之处。学生党员深入在广大学生中,通过思想表现、学习实践活动等日常言行举止的考察来加强对积极分子的联系培养,并按照党员E先锋的要求实现发展党员的全程纪实。
(三)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衡量支部工作成效归根结底是体现在发挥作用上,党支部要掌握同学的思想动态,真实了解反映学生的合理需求,聚焦大家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同学们感受到党支部的存在,使党支部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学校、团结学生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运用党支部牵头引领作用服务广大学生。具体从学习培训成效、党班团联动机制、党员示范标兵、志愿服务先锋、成才表率典型5个二级指标进行考量。学习培训方面要求支委骨干、全体学生党员要不打折扣的完成上级党组织组织的各项培训,同时支部内要按照要求组织不同形式的理论学习活动。根据支部和班级特点,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联合班委会和团支部在班级组织开展优良学风、班风建设活动,形成固定的联动机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学生支部应以“党员先锋工程”的系列品牌活动为抓手,倡导学生党员在学习、社团、宿舍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号召学生党员依托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深入基层、走进社区,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通过培育本支部的学习标兵、文明之星、助学能手、宿舍标兵、志愿先锋等先进代表,选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党员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影响广大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