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借鉴与运用
2020-12-07余彦沛
余彦沛
(商丘学院艺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也呈现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民族声乐也受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西方美声唱法,讲究对发声的系统训练,民族声乐在与西方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讲究发声和对西式唱法的运用,忽视了作为根基的传统民族音乐形式传承,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和表演形式运用不足,缺乏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质。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其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其成长与发展的根基所在。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突出民族特色,彰显民族艺术与魅力。传统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声乐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又相互促进。豫剧作为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性剧种,豫剧的表演风格、表现形式及唱腔技法对民族声乐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民族声乐对豫剧唱腔进行借鉴和运用,有利于丰富民族声乐表演形式,提高民族声乐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突出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增强其民族艺术魅力和价值,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源泉和动力。
一、民族声乐和豫剧概述
民族声乐以传统戏曲、民歌、说唱等音乐形式为基础,借鉴和糅合西方美声唱法,由此而形成的兼具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的新的民族演唱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声乐兼具了传统曲艺等音乐形式特点,在唱法上与西方美声相结合,唱腔立体、声音浑厚、气息平稳,音色圆润。
豫剧是我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分支和代表,在地方民族戏剧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是当地戏曲表演的主要形式,历史悠久,地方特点明显。豫剧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豫剧风格激昂有力、热情豪迈,而又不失简朴质约、通俗易懂,是河南人热情质朴优秀品质的体现。豫剧的演唱形式丰富,多运用拖腔、甩腔、喷口等技巧,唱腔字正腔圆、声音明快、真假音、高低音衔接自然、口语化明显,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二、民族声乐与豫剧唱腔之间的联系与异同
民族声乐和豫剧都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土壤中孕育成长的,民族声乐与豫剧有着一样的传统民族文化基础。字正腔圆、吐字清楚是民族声乐和豫剧唱腔的基本要求,是演员演唱、舞台表演和情感表达的前提,在吐字咬字方面,民族声乐和豫剧唱腔均要求较高。在唱法和表现形式上,民族声乐和豫剧都是运用真假音的结合与转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演唱气息运用方面,民族声乐和豫剧注重气息的训练和运用,主要为丹田之气的运用,两者具有互通性。
豫剧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本地方言和口语化应用非常明显,豫剧唱腔也灵活多变,演唱技巧使用较多,通过长短音、高低音的衔接和转换,能够更好的契合舞台和剧本要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更为到位和深刻。民族声乐发展到现在,更倾向于西方音乐的表达方式,注重声音的浑厚感和音色的平稳度,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方面不够深入。
三、豫剧唱腔的分类与特点
(一)咬字吐字
戏曲表演最讲究字正腔圆,这是戏曲表演的基础,豫剧也是如此。在豫剧演唱表演时,因其主要面对的是当地群众,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多运用地方方言,口语化较重,因此,吐字清晰尤为重要。演员在演唱表演时,会根据剧情及情绪变化,使用喷口等演唱技巧,对某些字进行重音处理,从而表达出激烈的情感和紧张的剧情。
(二)润腔
润腔是豫剧表演中常用的且十分重要的唱腔技巧,是对声音的润色和处理,是民族特色和艺术韵味的主要表现方式。润腔分为音调润腔和腔调润腔,音调润腔主要分为滑音、倚音等方式,腔调润腔主要分为拖腔、甩腔等方式。滑音,是由高音向低音逐渐过渡的过程,多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拖腔,一般是对句尾字音的拖长延续,是对物对情的强调与表达,也是调整戏剧节奏的主要方式。润腔通过声音的延续、音调的高低变化等技巧,对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渲染,对舞台效果进行烘托,能很好的吸引观众,引起情感共鸣。
(三)念白和说唱
念白和说唱也是豫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念白不同于朗诵,是在豫剧音乐背景下,对语速、节奏、情感都要有很强的把握,不仅是对事件的描述,更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体现。说唱是对文字进行快速的表达,表现为节奏快、情感强烈、效果较强,一般是表现为对现实的控诉与不满,是增强表现力的一种形式。
豫剧唱腔还有橄榄腔、卖腔等形式,橄榄腔表现为先弱后强,演员情感逐步递进得到加强,使舞台效果得到提升达到高潮,能有效牵动观众情感,增强感染力。卖腔这是用长音增强语气,通过烘托气氛反映演员人物内心情感。豫剧的唱腔是豫剧的主要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方式,能有效地反映地方特色与剧种特点,也是豫剧风格和韵味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借鉴与运用
(一)豫剧方言及风格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借鉴与运用
豫剧方言和风格是地方特色的主要表现。方言包括发音、语韵、语感、语调等很多方面,豫剧方言的运用是本土化、地域化的标志,也是豫剧长期发展过程中迎合当地群众、构建群众基础的结果。在民族声乐中,根据民族特点,运用豫剧方言形式进行演唱,可以更好地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进行解读,突出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戏曲文化风格,北方的戏曲豪迈富有激情,南方的戏曲则细腻而温情,每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的戏曲特色。民族声乐对豫剧风格进行借鉴和运用,可以丰富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也有利于民族声乐对豫剧特点的精准把握,促进了民族声乐风格的多样化。如《木兰从军》则是民族声乐对豫剧风格的成功借鉴和完美诠释,对豫剧高昂、慷慨、豪放风格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从容与勇敢,也表现了人物不畏艰辛、报效国家的无畏精神和品质。
(二)豫剧唱腔吐字咬字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借鉴与运用
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咬字清楚、发音准确是豫剧唱腔的重要要求,也是进行舞台表演,展示表演内容及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吐字不清将无法向观众传达演唱和表演内容,观众也就无法体会歌词的内涵,也就无法理解表演的内容和意义。豫剧唱腔吐字要求气息和唱腔调节到最好状态,在演唱训练时经常运用拉长腔、调高音、大声念旁白等方式进行,这种训练有利于演唱者松弛嗓子和喉咙,打开胸腔,提高气息和音色的稳定性,从而为高低音、长短音等表现形式做好准备。豫剧唱腔吐字咬字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也要注重字的发音练习,通过归韵等方法进行训练,保障咬字的清晰和发音的准确性。念白和说唱也是豫剧唱腔的表现形式,对吐字咬字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也是豫剧唱腔语言能力的反映。念白和说唱往往是特定情境的介绍、个人情感的抒发、书信等内容的展示或者时间背景的阐述,既要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表演,又要做到吐字咬字清晰,介绍阐述及感情表达的明明白白。因此,民族声乐作品对念白和说唱技巧的借鉴和运用,可以控制整个作品的节奏,也有利于作品思想与人物情感的集中、清晰表达和展现。
(三)豫剧润腔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借鉴与运用
润腔是在豫剧演唱中,对豫剧唱腔进行润色、修饰等加工处理,增加戏剧曲调的变化,增强戏剧的旋律感,为豫剧表演增光添彩,是对唱腔美化和舞台表演进行完善的过程。豫剧演唱表演润腔多运用倚音、颤音以及甩腔等技巧和方式,从而调整和带动豫剧曲调变化,丰富豫剧的表演形式和效果,更具民族戏曲特色。豫剧润腔演唱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进行借鉴和运用,可以增强民族声乐旋律及曲调的多变性,提高民族声乐的民族戏曲特点,增强其民族特色和韵味,也有助于通过润腔表现形式,丰富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如《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中,对多处唱词进行了润腔修饰处理,直接反映出来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四)豫剧拖腔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借鉴与运用
豫剧唱腔的拖腔技巧,在豫剧表演中被广泛运用,是豫剧表演的一大特点,拖腔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拖腔在豫剧中的使用较为灵活,根据人物情感的强弱可以分为拖长音和拖短语,表现出人物情感的层次感。而且,拖腔技巧在豫剧中间或结尾都可以运用,可以增强表演效果,吸引观众注意,提高感染力,引起情感共鸣。豫剧拖腔技巧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借鉴和运用,可以提高民族声乐作品的灵活度,使人物情感更具层次,舞台效果和感染力更强,观众的情感互动也更为强烈。
(五)豫剧行腔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借鉴和运用
豫剧行腔的特点是音调高、声音亮丽、高昂激荡,声音张力和感染力很强。在豫剧表演中,行腔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男生对高音的训练和表演,通过合理的进行真假音的切换,来克服男生唱高音的不足。豫剧行腔的有效运用,尤其是高音的演唱和真假音的自由变换,能带来极强的震撼效果,能有效带动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热情。民族声乐借鉴和运用行腔技巧,要对豫剧的发音训练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借鉴。在豫剧发音训练中,重要是利用“i”和“a”两个音进行发音训练,“i”是口腔闭合发音练习,“a”是口腔打开发音练习,两种练习的发音部位不同,但是,通过练习可以使头、鼻、喉、胸、腹等运气和发音的部位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各个器官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不仅能自由随意的有效进行行腔表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对嗓子的保护。民族声乐的发声训练与豫剧的发声训练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是需要多个器官的协调配合,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民族声乐对豫剧行腔及其发音训练进行借鉴和运用,能扩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音域,提高其演唱技巧,尤其是加强对高音的把握,增强作品的影响力和震撼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声乐作品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是以传统戏曲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但是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民族声乐永保活力,必须保持和实现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歌曲形式的有效融合,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等特质。豫剧作为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在唱腔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民族声乐作品中对豫剧唱腔进行借鉴与运用,有利于丰富民族声乐表现形式,强化情感的表达和展现,增强民族声乐的感染力和民族韵味,提高民族声乐的水平,促进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