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路径探讨
2020-12-07陶迪节
陶迪节
(湖南省冷水江市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湖南 冷水江 417500)
语文是学生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学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出现,对学生有着更高的教学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多方面素养进行培育。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维发展不成熟。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问题
(一)观念老旧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之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更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成为主体,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与教师进行友好地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之上教师还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体,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这种被动的模式之下导致学生的学习氛围愈加严肃,不能培养自己想象力,所以理念的老旧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育会产生一定的阻碍性作用。
(二)兴趣不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除了老师之外还有最好的一位教师那就是兴趣。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极大的帮助性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一阶段的内容没有兴趣,学生不会主动地投入其中,甚至出现厌烦感。所以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之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点作出研究,以此来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开展实践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兴趣因素,无法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路径探讨策略
(一)利用图片素材培养想象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各有特点,对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呈现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教师不应该遏制这些思维,而是应该允许不同思维的出现。教育学家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也是这个道理,教师可以先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先准备教学的素材或者是简单的图画,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对于图片的看法。
比如说:课堂之上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画杨桃这一内容之时,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杨桃图案,让学生进行思考老师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由于教师在之前没有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学生就可以进行自由的发挥,往往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甚至比成年人给出的答案会更多,并且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训练。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甚至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展现图片,让学生进行想象。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内容对于之后的写作也会奠定基础,同时思维也会得到锻炼。
(二)课文素材锻炼想象力
小学阶段的语文素材都是通过精挑细选而呈现出的经典,大部分的文章都有其优美之处。文章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到相应的能力和优秀的品质,通过巧妙的文章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会被学生呈现出一幅较好的画面。同时,这些文章的出现也是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揠苗助长这一内容。让学生先对这个小故事进行熟练地通读,并且说一说这个文言文讲述的是什么道理或者是精神?通过问题的抛出,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去寻找答案。同时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之时也会感受到作者在表述文章之时的情感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最后会给出教师答案。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应该循序渐进,揠苗助长是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学生懂得了道理,对于之后的价值观念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性作用。
(三)抓住结尾有效想象
课文之内大部分优秀文章的出现都会为我们呈现出相应的道理。但是有一些文章的结尾是点到即止,也就是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文章总结结尾,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的不同看法。
比如说:教师在引领着学生学习蜘蛛开店这一内容之时。结尾就为我们讲述:原来那位顾客就是一条42只脚的蜈蚣。留给了学生很大的空白,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想象。有的学生会说:原来这42只脚的蜈蚣在之后的日子之中,他从未见过蜘蛛这个店铺;还有的学生会说:除了蜈蚣之外,还有很多的小动物都来蜘蛛这家店铺去购买相应的日常用品,也使得蜘蛛的店铺蓬荜生辉。不管学生想象的结果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只要是正能量的、合理的,都是对学生想象力进行有效的训练。所以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中心的理解,抓好结尾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象力对于学生来说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就像一个热带雨林需要学生去开发。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性作用,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之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因为小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黄金时期,不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