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策略

2020-12-07崔世佳刘华楠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崔世佳 刘华楠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逐步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范围,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面对信息化教育环境,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技术,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动态等,方便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指导,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下面就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策略进行探讨。

一、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的意义

实践表明,传统教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价值正得到广泛认可,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水平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时代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良好机遇,因为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很多应用优势。首先,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已经运用的比较熟练,并且也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已经习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可以帮助教师学会熟练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而既能提高课件制作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整体提升。其次,借助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机制,来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避免单一的将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那样能够让教师明确知道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进提供有利参考,对教学质量提高也有一定帮助。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综合素养

处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的知识视野范围也变得更加广阔,除去基础的教辅资料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搜集、整理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让教师及时接触、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同时也能引导教师创新建设知识体系,使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这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三)有利于满足教育领域发展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转变为对高级人才资源的竞争,高校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责,应该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校中逐渐普及应用,这也是未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所以高校采取措施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不仅可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充分准备,也能满足教育领域发展需求,及时为国家输送更多优质人才资源。

二、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

众所周知,高校在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教学综合素养水平会给教学成效带来很大影响,基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视角下,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不少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提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现实困境,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教学素养缺乏正确认识

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较大,很多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都有一定排斥心理,一方面担心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无法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大于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利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比如不少大学生都不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时难以控制住自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其他网络信息上,从而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2]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十分淡薄,他们习惯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突出优势没有正确认识,所以自主提高信息化素养的意识欠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给高校实施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素养培训体系

在高等院校中,应该定期对教师展开教学培训工作,引导教师及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然而,很多高校都将重心放在课堂教学、科研等方面,忽略对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培训活动,导致教师对信息化缺乏正确认识,不知道该如何将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而且也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来搜集整理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还是沿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模式,这样不仅无法丰富教学内容,还不利于创建学习氛围浓厚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在沉寂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也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导致课堂学习效率无法提高。

(三)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健全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能够起到督促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的效果,但是很多高校都没有将教师信息化素养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当中,缺乏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进行公正、全面的评价,这样无法从心理和思想层面上引起教师对信息化素养的重视,所以也会限制信息化素养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策略

正是因为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当前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一)对教师加强现代化教学理念教育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教学观念等都会对教学行为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要想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水平,首先应该让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一方面,需要扩大信息化素养宣传范围,可以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主题会议,引导教师对信息化素养有正确认识,消除教师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为教师指明提高信息化素养的方向,可以向教师介绍信息技术自学网站,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此外,高校应当投入资金用于采购现代化教学设备,方便教师练习和授课。

(二)在岗前培训中增加信息化内容

由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众所周知,教师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需要经过岗前培训,高校可以借此机会增加信息技术内容,让教师提前对信息化素养有一定了解,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另外,高校还可以提高教师招聘门槛,直接从应聘者队伍中筛选出教学经验丰富、信息化素养高的优秀人才,那样还能在信息化素养培训方面减少资金和时间成本投入。

(三)完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这样既能起到良好的监督和激励作用,又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成效。比如高校可以将信息化素养考核融入到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中,这样在硬性的管理制度约束下能够提高教师对信息化素养的重视,与此同时,还有激励机制作为辅助,例如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职位晋升、工资等联系起来,那样能够减轻教师对提升信息化素养的排斥心理,更好调动教师学习信息化素养的积极性。[3]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信息化素养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宣传力度,比如举行课件制作比赛等,一方面能够将教师将所学的信息化知识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有助于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氛围,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也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积极影响,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之后,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素养,还能紧随教育领域发展趋势,为社会输送更多满足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不过,在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对信息化缺乏正确认识、培训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有待健全的问题。据此,高校可以通过实施对教师加强现代化教学理念教育、在岗前培训中增加信息化内容、完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建设等举措,来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