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路径研讨

2020-12-07何小连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何小连

(茂名市电白区第七小学,广东 茂名 525400)

朗读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小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巧妙设计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准确掌握朗读技巧,获得良好的朗读体验,进而提高朗读水平与综合素质。

一、点燃朗读激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内在动力。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首要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即:采用激励性语言来强化学生朗读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朗读示范的方式,读出文中的动作描写或人物对话等,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及主旨加以感知,产生自主朗读的兴趣;巧妙融入相关素材,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朗读。以《秋天的雨》为例,教师应该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巧妙引入相关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美丽秋景的图片,如青绿色的松柏林、沾有露珠的果树、火红的枫叶树、金黄的银杏树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导入语:大家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图片呈现的景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物的吧。接着,教师可以实施朗读示范,认真剖析本文情感,读出作者所表达的热爱和喜悦之情,然后鼓励学生上台进行自主朗读,让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明确朗读目标

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明确朗读目标,即: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语文学习实情加以深入了解,结合教学标准设计教学目标。换言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严禁随意安排课时,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加以复习,促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获得朗读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词的把握与理解尚有难度,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朗读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设计明确的朗读任务,即: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对古诗的内容与含义加以理解;明确断句的方式方法,采用正确的节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只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上述任务,则能获得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古诗朗读能力的提升。

三、传授朗读技巧

朗读的过程不只是强调字音的读准,还需要融入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用抑扬顿挫的方式来打动听众。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时,应该向学生传授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朗读,强化朗读能力。以《小马过河》为例,教师在具体讲授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小马过河的视频或图片,并提出问题:小马为何要过河?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过河?最终结果如何?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然后鼓励学生自主朗读,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或不理解之处,并主动寻求帮助,以便对课文脉络有清楚认知;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对老牛、小马、松鼠、老马之间的对话加以体会,尝试联系上下文来想象应采取何种语气进行朗读。比如:针对老牛和小马的对话,用轻松的语气朗读老牛的对话,用为难和质疑的语言朗读小马的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根据情感对朗读语气加以体会,进而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加深记忆。

四、创设朗读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环节可以创设相应的朗读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朗读环境中带入自己的情感,产生主动朗读的意愿。以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巧妙创设表演性情境,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对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加以体会,明确故事阐述的深刻道理,进而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又如:讲述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相关内容时,由于很多学生不太了解小兴安岭,对其美丽的景色也没有认知,若教师只是单纯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往往无法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即:在正式教学之前,向学生呈现关于小兴安岭美景的视音频,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初步了解小兴安岭的魅力;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促使学生在朗读中迸发内心真实的情感。

结束语:

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实际,借助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点燃朗读激情、明确朗读目标、传授朗读技巧、创设朗读情境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情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进而形成自己的语感,积累丰富的经验与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