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校戏剧表演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2020-12-07张进魁
张进魁
(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我国高等戏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设戏剧表演的高校数量,近年来增长幅度很快,满足了更多的戏剧爱好者实现自己戏剧梦想的愿望。然而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一直存在隐忧,这也直接制约了高等戏剧教育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就业率低下成为高等戏剧教育的通病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入,艺术演出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高投入、大成本制作与市场萧条形成反差;另一方面国家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推进,使专业剧团质量有所提高,但数量正逐渐减少,就业岗位日趋饱和。这些都导致进入专业戏剧团体工作的戏剧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少。仅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在2001和2002年,上海戏剧学院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表演系,就业率也只有53%和65%。这些就业的毕业生选择了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其他毕业生有的去了报社、出版社等单位,有的成了自由职业者,就是没有人专业搞戏剧。这也是目前各类开设戏剧专业的高等院校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一方面传统的以舞台话剧表演为教学目标的课程仍然是主体,另一方面学生就业需求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处境尴尬。
(二)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高等戏剧教育大体有两种模式,即以培养演职员为主的职业培训教育模式与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通识教育模式。职业培训教育模式课程以戏剧表演艺术专业课程为主。而通识教育指的绝不只是戏剧表演艺术教育,还包括科学、历史、文学、哲学等基本知识。据统计,美国作为戏剧教育的超级大国,大约有一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戏剧系,他们大多数采用通识教育模式。而中国戏剧表演类的大学的办学目标几乎全都是培养戏剧表演艺术工作者,他们更青睐于精英式的教育,专才教育,类似于欧美的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然而我们的学生所能支配的实践机会十分有限,依然必须在教师的主体思维推动下开展有限的探索。在很大层面上,这种教育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非常接近,带有宗法教育的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这种培养模式是简单的人才复制,缺乏创造性。
在美国,戏剧专业毕业生中最多只有3%会在戏剧影视界谋生。然而在五十多年里,美国大学戏剧系的开设数量和招生人数都翻了好几番,似乎并没有因为就业率低而出现下滑,通识型教育模式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从根本上坚持对戏剧系的改造,逐步放弃职业训练的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实践家和人类表演理论的研究者,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广义的戏剧学科,除了戏剧表演,也有许多属于文学、哲学、人类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管理科学等等,从而促进了戏剧教育的有序、科学发展,丰富了戏剧教育的内涵,保证了高等戏剧教育持续发展的势头。
二、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剧教育的实践
艺术学校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大都文化课成绩不好,其实他们更加需要广泛的社会知识为其指引人生方向。
(一)中专戏剧表演专业学生,是小众但不容忽视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1.理解和认识能力极大提高,智力发展水平基本成熟。2.自我意识明确,看问题容易偏激和片面。3.关注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观不够成熟。4.已经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第五,情绪变化明显,缺乏控制能力,思维活跃,自尊心、虚荣心极强。
(二)戏剧表演专业给予学生的“新生”
教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准确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教师可尝试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方法:1.教学计划制订要因人而异。表演教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更应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因人而异、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教学原则。2.课堂教学,教师融情于境。戏剧表演教学带有很强的实验性,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
三、中专学校戏剧表演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相比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内的戏剧教育,中等艺术教育中的戏剧教育缺少的是理论支撑。但中等艺术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并且围绕这一主体积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开发;更加关注作为生命个体在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重视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更加希望在专业领域之外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中专办学层次戏剧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其满足青少年美育教育的需求。其次,着力拓展教学思路,拓宽教学范围,使其与其他相关社会学科进行较好的匹配与合作。
中等艺术教育中戏剧教育可以开发和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戏剧教育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门,让学生看到自己未来的精彩人生,这应是中等专业戏剧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