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他人的灾难抱以温情,是常识也是文明

2020-12-07

时代邮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同类温情常识

一切都那么难以预料,恰如今年,谁也没料到我们以一场超大疫情拉开了2020年的序幕。如今这场疫情以燎原之势席卷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映入我们眼帘的,都是疫情的相关情况。

从这次病毒的传染性及引起的全世界多方位震荡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全球性的灾难,日益攀升的数字,并非冰冷的计量模式,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躯体在承受病毒侵袭下的煎熬,或是痛失至亲至爱的悲啼。“环球同此凉热”,由痛苦引发的心理共振,是具备基本善念的人类难以回避的问题,此谓之“同理心”也。

目前正值欧美疫情肆虐之际,伴随着疫情的,还有各种嘈杂的舆论,美股熔断下的沮丧声、对各国防疫措施的争论声……一方面,这种热闹的舆论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疫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下,每一个人都将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愿意与他人、他族一起,直面这场灾难。“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衣带水的日本也被卷入疫情中,而同样在与疫情作斗争的中国马上向其伸出援手。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收到北海道札幌市民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用日文工整地写着:“中国在自己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向我们捐赠了很多口罩,非常感谢。我在医院工作,口罩非常有用,请向中国的朋友们转达谢意!”

全球疫情中,这样的往来互助正在进行着。这其中体现出来的温情与道义,也让我们以全新的思维来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或许你可以将之视为一种简单的国家利益往来,但它的含义中更多的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链条式反应,以及每当有灾难来临,便应抱团求存的全人类自发意识。其实中国人从来不缺这方面的意识,“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直观体现着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道义与精神。若按儒家思想“世界大同,天下为公”来推而演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早已在我们的文化中具备了雏形。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回答学生的提问“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标志”时说道:“曾经出土的一块折断之后又愈合的肱骨。”她进一步解释说,这根折断又愈合的人类肱骨,意味着一个人受伤后,曾长期受到同类的照料,包括为其觅食、帮他抵御野兽的攻击,直到他康复,这象征着人类开始懂得同气连枝,同情并保护同类,而在困难中互相帮助,才是文明的起点。这位科学家口中的“分水岭”,或许能告诉我们,对“文明”的定义不能只停留在科学发展和物质丰盈之上,而应该更多地向内探寻,探寻人类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柔软,因为这份柔软理应是激发人类产生文明共识的力量之源,它让我们懂得“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人类拥有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高贵。

当我们对其他民族抱以温情的时候,我们很清楚这是因为人类早已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已经是枝叶相连、共荣共损,更因为这是人性所必须具有的光芒,唯有人性之光永存,这个世界才能成为我们想要的美好的样子。

在这特殊背景下,文明即常识、常识也即文明。事实上,灾难之下,各国之间的互助已是常态,人类就是在这样的温情中战胜了历史上的一次次灾难,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相信,最终战胜疫情和灾难的,必定是温情之下的科技和文明,而互相帮助、彼此祝福,是对遭遇困境的同类最大的尊重。

猜你喜欢

同类温情常识
不是同类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同类色和邻近色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同类(共4则)
回归常识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