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有“舆商”的人

2020-12-07

时代邮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场域网民观点

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困惑,现在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却常常会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窘境,对许多信息往往无所适从。同一个现象,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每个人都说得有道理。热搜上整天话题不断,让人目不暇接,网络上雷语滚滚,标题骇人,在这个热闹非凡的世界,自己成为信息海洋里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而不知所终。

其实,这样的感觉,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日渐发达,让我们一机在手,世界尽收眼底。刷微博、刷微信、刷头条,成为人们普遍接收信息的方式。信息渠道多了,却又往往陷入信息选择的囚徒困境。与其说我们在找信息,还不如说是信息找我们,社交媒体往往根据算法推荐,在掌握我们的信息偏好之后,会捕捉我们的轨迹和习惯,将相关的信息精准推送给我们。一旦你被算法俘虏,这些相关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让你在这信息洪流的裹挟之下而不能自拔。你如同蚕蛹一样,被厚厚的信息茧房包围着,你所感知的世界,已经被“别人”设定。而这样相同或相似的信息,不断地冲刷着你思想的堤坝——如果你还有思想的话,那么就会不断强化某种观点,达到一种极化的状态,在这样的信息所塑造的拟态环境中,你对世界的看法已经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了,极化的观点左右着你对世界的看法,你还认为时时真理在握,理直气壮。

事实上,陷阱还远不止于此。社交媒体的门槛毕竟很低,大量耸人听闻的信息和观点日复一日地塑造着你对世界的看法。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真相“时代。所谓后真相,并不是事实的本来面貌,而是你想象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只相信你愿意相信的事实和观点,凡与你的观点相同的,你选择性接受,凡与此不同的,你就出于本能的排斥。这样的结果,怎么能让你准确感知世界,并有自己相对正确的判断呢?

网络水很深,舆情可操纵。一些营销号为了流量,故意放出钓鱼帖,针对网民心理,引发围攻,从而获取流量。这是一种形式。还有一种形式,通过旗下的众多账号,炮制一个耸人听闻的信息,将主角换上各个国家,同时发布,这样就会制造某一类舆情,比如中国嘲笑国外抗疫的做法,从而带动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反过来,它还会发布批评这一现象的文章,这种手法的目的要么就是为了骗取流量,要么就是栽赃抹黑,制造舆论混乱。对一般网民而言,很容易就会被带到情绪的沟里。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窘境”,这就要需要你具有一种素养,我们称之为信息素养或者叫媒介素养。因为我们往往置身于一个舆论场域中,这个场域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利益或价值观趋近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事件具有大致接近的看法或观点,我们称之为舆论,舆论的集散地就是场域。在这样的场域中,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舆论素养,不具备一定的解读信息的方法,不能跳出信息茧房,你就是会失去自我,把握不准方向,成为人云亦云、跟随舆论领袖的指挥棒而跳舞的木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乌合之众。

没有方向感的人,自然会是盲人骑瞎马,难逃夜半临深池的险境。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基本的解析信息的手段,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主流媒体的信息源为准,以事实判断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看到一个信息,要学会分析要素,要交叉求证,要以主流价值观作为我们校准的价值坐标。这就需要我们切实提高自己的舆论素养,成为一个具有“舆商”的人,这样才会信念坚定,方向明确,方法得当,不会轻易迷失,在舆论场中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具有一双鉴别谣言和乱相的慧眼,真正“成为你自己”。

猜你喜欢

场域网民观点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观点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